1938年6月,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驻湘代表徐特立的支持下,前往湖南武冈筹办军政干部培养学校。当年9月,吕振羽创办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正式开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战地干部培训学校,被人们称誉为“南方抗大”,为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塘田战时讲学院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地方乡级干部和连排级游击战争军事干部,其教育方针是以阶级教育为中心,课程主要围绕爱国教育、阶级教育和战时教育而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吕振羽在课堂上分析了国内外的革命形势,认为中国的国际援助友人会增加,增强了学生参加抗战的信心。讲学院不仅在学生中发展革命力量,同时还组织举办民众识字班以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养,并积极发动乡村群众加入抗日队伍。至1939年4月讲学院停办时,已有250余人参加学习。这些学生撤退后,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回乡建立党组织,有的留在国统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有的加入了新四军。七大代表、邵阳中心县委书记谢竹峰曾对吕振羽说:“塘田战时讲学院在邵阳一带群众中的影响是大的、深的,为后来的工作准备了条件。”
塘田战时讲学院的创办过程,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探索过程。讲学院创办之时,吕振羽利用各种统战关系邀请国民党名人显要加入讲学院董事会。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担任讲学院名誉董事,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覃振担任院长,湖南省参议会议长赵恒惕担任董事长,刘子奇、李琼、岳森、林拔萃等国民党人担任董事;同时,还有地方进步绅士吕惠阶、李心徐、李梯云等人担任董事。如此一来,讲学院既有国民党政府高层的支持,也有地方行政主官的加入,还有地方开明乡绅的拥护,为顺利开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讲学院的教师中既有张天翼、李仲融等中共党员,也有陈润泉等党外人士;学员有工人、教师、失业军人和尼姑等。在塘田战时讲学院的凝聚下,不同党派、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年龄的爱国人士为了抗战事业汇聚在一起,推动着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党的建设是保证中国革命胜利最为关键的一步,塘田战时讲学院的党建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的。一是在课堂上推行时政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吕振羽在讲课中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问题进行了理论解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政的结合。二是在院内推行民主集中制。全院师生坚持民主集中原则,每周举办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共同商量研究各种问题的应对措施。三是在日常工作中锤炼艰苦朴素的作风。讲学院的教职工没有工资,和所有学生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教室是祠堂,桌凳都是七拼八凑的,晴天通常在室外的河滩或竹林上课。四是在师生中发展党员,鼓励学生回乡建立党组织。至讲学院停办时,已发展党员50余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180余人。在师生解散之际,讲学院从家居武冈、新宁、城步、绥宁等县的学生党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党建工作培训,让他们回乡建立党组织填补这些地区的空白,通过这一举措,湘西南各县均建立起了党的组织。
塘田战时讲学院从现实出发宣传抗日,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中国的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型范例。讲学院在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中国的抗战形势,透彻地分析中国的现状,广泛地唤起了广大学生的抗战意识。如吕振羽在课堂上就重点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运用,同时积极宣传、解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新民主主义理论。此外,讲学院师生还以小组形式深入农村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拉近了师生与群众的关系,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塘田战时讲学院的创办历程就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吕振羽等人在创办过程中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发动周边群众加入抗战事业,培养军政后备干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当讲学院声名远扬之时,国民党反动派污蔑吕振羽“以文化抗战为名,进行阴谋活动”,1939年4月讲学院被迫解散。2006年,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塘田战时讲学院的革命实践是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缩影,为抗战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发扬塘田战时讲学院师生的革命精神,深入基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群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