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饮食”走红,真那么神奇吗?(有声朗读) - 听听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抗炎饮食”走红,真那么神奇吗?(有声朗读)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4-09-20 12:02

原标题:“抗炎饮食”走红,真那么神奇吗?

m_6cefd399f0834ff4ab7874b64acd4bed

制图王思祺

酵素、全谷物、素食、地中海饮食……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饮食科学,越来越多的饮食方式正在被更多人实践,而最近最火的,可能是“抗炎饮食”。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分享起自己的“抗炎食谱”。
  靠吃也能抵抗炎症?这到底是噱头还是事实?到底该怎么吃才最健康?

“抗炎饮食”抗的什么“炎”?

说到炎症,同学们第一反应可能是嗓子发炎、伤口发炎。这是一种急性炎症,比如手被割伤并感染了,伤口的位置会变红、发热、肿胀。其实,这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开启了“战斗”模式,清除入侵者,修复创伤。这种情况下,当有害物质被清除后,炎症就会消退,持续时间也就几小时或几天。

不过,还有一种炎症,它不像急性炎症那样有红热肿痛的明显表现,但持续时间很长,虽然我们平时不太容易发觉,其实免疫系统已经持续派出免疫细胞投入“战斗”,久而久之,健康的组织和器官也容易被波及,影响人体健康。

慢性炎症相关疾病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缺血性心脏病、中风、糖尿病、慢性肾病、癌症等,都跟慢性炎症有关。

抗炎饮食抗的炎,就是慢性炎症。如果平时有疲劳、乏力、状态差、亚健康状况,可能和身体慢性炎症有关。通常上年龄的人更容易有慢性炎症。此外,缺乏运动、肥胖、饮食失衡、作息紊乱、心理压力大,也是慢性炎症常见的诱因。

“抗炎”果蔬汁并不适合所有人

那么,哪些食物抗炎,可以多吃?哪些食物促炎,要少吃呢?

美国科学家在2014年发表了一份膳食炎症指数(DII),对饮食的抗炎作用与促炎作用进行量化评分。一般“促炎饮食”多为甜食、高脂食物、油炸食物、精致碳水食物、加工肉类等,而“抗炎饮食”多为新鲜果蔬、杂粮杂豆、坚果、水产品、香辛料等,抗炎因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C、E等)、植物抗氧化物(花青素、番茄红素、类黄酮、β胡萝卜素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欧米伽3系列)、关键微量元素(锌和硒)。

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抗炎食谱”中,便捷又能高效率摄入蔬菜水果的果蔬汁颇受欢迎。这些食谱中,普遍会建议添加羽衣甘蓝、菠菜、胡萝卜,这些都是抗炎潜能高的食物。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直接喝果蔬汁。脾胃虚弱、体质寒湿的人群饮用之后容易造成肠胃不适、拉肚子,进而引发肠胃进一步损伤;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血糖高的人群来说,果蔬汁可能引起血糖快速升高,导致不适。此外,果蔬类食物榨汁之后,会降低食物本身营养元素水平,破坏膳食纤维。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膳食宝塔”

其实,“抗炎饮食”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要保持膳食平衡。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将“平衡膳食”作为推荐的健康饮食模式。指南提出的八大原则中,“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放在了首位,即在保证食物种类多样性的同时,还需要根据个人的能量需求,合理安排每种食物的摄入量。

那么,怎样的饮食结构才能算是“平衡”呢?不妨来看看这个“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有五层:

第一层是主食,即谷薯类食物,这是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多种微量营养素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建议每天进食谷类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以及薯类50-100克;

第二层是蔬菜、水果,推荐成年人每天蔬菜摄入量至少达到300克,水果200-350克;

第三层是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建议每天摄入120-200克,可以每天吃一个鸡蛋,每周至少食用两次水产品;

第四层是乳类、大豆、坚果,这是蛋白质和钙的良好来源,营养素密度高,推荐每天应摄入至少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大豆和坚果摄入量为25-35克;

第五层是烹调油和盐,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目前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多。

除了吃,最好每天有6000步的活动量,并喝足1500-1700毫升的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综合科普中国、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经营报、今日女报

责任编辑:王妍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