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原标题:
草原上的“指尖非遗”:“一针一线都饱含亲人的爱”
“这是羊角,这是花朵,这是太阳,每一个纹样都有特定的寓意。”9月20日,哈萨克毡绣和布绣非遗传承人库拉西拿起手边一幅绣了一半的作品,熟稔地为大家介绍。
早在2008年,哈萨克毡绣和布绣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铺地的花毡,到毡墙帷幔的墙毡,大到住房家具,小到饰品衣物……作为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刺绣艺术,毡绣和布绣是当地百姓的居家特需品和必需品,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从7岁开始,我就跟着妈妈学习刺绣了。”今年51岁的库拉西,已经跟毡绣和布绣打了40多年交道。对她而言,这些绣品不仅能御寒保暖,还承载着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在我们这里,毡绣和布绣也是女孩子们的嫁妆,一针一线都饱含亲人的爱。”
身为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第四代传承人,库拉西明白,要想把这门手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下去,一定要想办法让更多人参与进来。2012年,新疆五家渠市红旗农场建起一座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借着这次机会,库拉西在孵化园里成立了一家刺绣专业合作社,招募当地绣娘参与制作绣品。
“从事刺绣工作后,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了。”今年54岁的哈萨克族绣娘早拉汗·哈依浦是合作社的重要成员之一,毡绣和布绣已经悄然融进了她的日常,“在家就能工作,收入也变多了”。
离家近,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和早拉汗·哈依浦一样,做毡绣和布绣成为了很多当地妇女的选择。靠着这门手艺,她们每月能拿到两三千元收入,做得好的一年能增收几万元,“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一位正在制作绣品的哈萨克族绣娘双手没有停,笑着喃喃了一句。
如今,库拉西的刺绣专业合作社已经培训了数百位绣娘,每年收入可达数十万元。当初只有寥寥几人的合作社,队伍已经越来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
那么,怎么把绣品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哈萨克毡绣和布绣?这是库拉西一直在琢磨着的一个问题。
“我们尝试在绣品中融入很多现代文化元素,还使用了一些其他地区的刺绣技艺,比如汴绣、苏绣技艺,让绣品工艺更多样,同时借助直播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技艺。”她说。
库拉西依然清楚地记得,2015年,在红旗农场的支持下,她前往河南参与刺绣培训。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一个灵感突然她的脑海中闪现,不久后,一幅融合了哈萨克毡绣布绣和苏绣特色的作品诞生了,“中间是国花牡丹,边框是哈萨克族的羊角图案,寓意着各族同胞是一家人。”(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丹丹 于芊芊)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