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科技

  • 科创之树如何才能“郁郁葱葱”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提升,同样要把科创条件、环境、生活、宜居指标等引入目标体系之中。上海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下一步,要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实施之际,进一步推动科创中心城市形态、生态的完善。
    2020-05-12 09:39:45

  • 提供强大而安全的“计算力”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工信部制订云计算“十三五”规划,科技部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计算与大数据”重点专项等,为云计算的发展提供顶层设计。
    2020-05-12 07:52:43

  • 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原则

    当今时代,前沿科学领域中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科技,例如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合成生物学、神经技术、纳米技术、增强现实技术、3D打印、异种移植等。这些新兴科技有四大特点:风险性、不确定性、双重用途,以及可能引发一些未曾有过的伦理问题。
    2020-05-11 10:36:01

  • “科艺融合”铸中国品牌(艺坛走笔)

    2017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国内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当代品牌设计早已从以往单纯注重形象体系设计,转变为品牌规划与设计并重。
    2020-05-10 13:40:47

  • 以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社会信息化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一道作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并可被市场化配置。数据要素市场化,有利于发挥数据驱动作用,打破利益约束、提升行政效能,必将疏通信息化参与主体、建设内容、协作方式等5个关键环节。
    2020-05-08 10:00:31

  • 数字化生存能否引领我们走向“诗和远方”

    人类要能够应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危机、更好适应愈加不确定性的世界,更好创造美好的未来,必须依靠科学的智慧、科技的力量,新科技革命一定能够让人类突破重围、涅??求生。
    2020-05-08 09:58:44

  • 支撑疫情防控,高科技还能“干”得更好

    疫情防控中,虽然这些智能高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些智能高科技第一次走出实验室,在面向实际场景具体应用方面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完善,确保技术更成熟。
    2020-05-08 08:52:35

  • 以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要重视“三重机制”的构建与畅通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并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完善顶层设计,通过全局性和持续性的整体谋划和系统规划,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
    2020-05-08 08:51:44

  • 故宫藻井:需要仰视的最美天花板

    我国古代重要建筑的室内上方,通常会在正中部位做出向上凸起的穹窿状的装饰,这种装饰称为藻井。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太和殿是明清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其建筑装饰代表了我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
    2020-05-08 08:43:17

  • 在疫情防控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不仅考验着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也同样考验着公众的科学素养。
    2020-05-07 16:30:19

  • 战“疫”更显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中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的科技力量,将极大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攀登科技高峰。
    2020-05-07 10:20:04

  • 青年人应有大志向 投身科学事业

    希望青年人能牢记科研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20-05-07 07:36:45

  • 星辰大海召唤青年才俊

    以两级运载火箭长征二号系列为基本型,增加液氢液氧推进剂的第三子级,我们在1984年成功发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到高度三万六千公里地球同步轨道,不但开启了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纪元,而且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并具备二次启动能力的国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也于1990年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入轨,开拓了为国外提供卫星发射服务的新业务。
    2020-05-07 07:13:49

  • 生物资源知多少

    据资料显示,地球上曾经有过5亿种生物。在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曾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生物在自然选择和本身的遗传与变异共同控制下,也不断地发生分异与发展,旧种逐渐灭亡,新种相继产生,不断演化和发展而形成今日地球繁荣的生物界——丰富的生物资源。
    2020-05-06 10:48:47

  • 从工程技术走向工程科学

    从工程大国走向工程强国,是当代中国工程科技领域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求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心从工程技术转向工程科学。一般说来,工程技术是人们在工程实践中逐渐发展和积累起来的各种实用性技术。
    2020-05-06 10:06:41

  • 从点火到入轨一气呵成 它是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火箭

    作为我国最复杂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前非常繁忙,任何一处细微差错都可能造成发射流程延误,进而影响“零窗口”的实现。研制团队通过开展大量分析和试验,实现了关键系统可靠性提升;通过射前流程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各系统对于“零窗口”发射的适应性,最终保证了任务成功实施。
    2020-05-06 07:29:44

  • 新基建的核心是数字基础建设

    借助AI计算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撑,通过人工智能人才带来的创新力量、清晰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扶持以及规模庞大应用市场,我们希望并坚信能够看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一种持续的良性循环,这将推动我国成为人工智能的强国。
    2020-04-30 14:38:07

  • 疫情加速中国智慧社会的到来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使得我们离“智慧社会”越来越近。人们的很多生活和工作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从早上醒来第一眼去查看疫情数据、查看同乘同航是否有确诊,到网课辅导、在线问诊、生鲜快递;从远程打卡、线上招聘、线上会议到文档协同、工作提交,从线下到线上,疫情加速了社会的智慧进化。
    2020-04-30 14:36:23

  • 科技向善的乐章:成昆铁路的“快”与“慢”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50年以来,在党的带领下从备战备荒的峥嵘岁月,跨入了国民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为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进入高铁时代,成昆铁路不仅运行着动车和普速列车,而且依然开行彝族群众所深爱的“慢火车”。“快”与“慢”交相辉映,演奏着科技向善的乐章。
    2020-04-29 16:07:25

  • 利用“倒飞”特技拦截美机 俄维护国防安全的决心很足

    近年来美俄军机在地中海上空、黑海上空、波罗的海上空等频频“空中过招”“互动”频繁、惊险不断。美俄军方飞行员经常有此种空中遭遇,美军飞行员也曾对俄罗斯军机玩过非常危险的飞行动作,双方经常会出现这种令人心跳的“空中互动游戏”。美军方过去也曾经常常指责俄罗斯对美军侦察机实施的拦截十分不安全。
    2020-04-29 14:38:27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指出“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2020-04-29 09:20:23

  • 以科技创新助力复工复产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科技创新是推动复工复产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科技创新能力越强,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发展动力也就越强。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坚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为复工复产按下“加速键”。
    2020-04-29 09:09:11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如何建?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定位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是需求导向的一个研发机构。国家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这个定位和目标,决定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不是单纯的研究机构,而是为产业转化服务的机构,由此,其布局就需要与我国当前的产业布局相适应。
    2020-04-28 16:13:24

  • 数字化生产生活新图景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交通、邮政、供水供电等领域的公共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的提出,其背景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像水、电、公路一样,数字信息已成为生产生活必备要素。具体来说,数字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对物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两部分。
    2020-04-28 10:08:20

第1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共20页 至第 确定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用职业技能为康养产业注入发展动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 “互联网+”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渠道,使劳动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模式能够培养受教育者互联网思维,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作贡献。

  • 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 劳动实现美好梦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继续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