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社会信息化-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RSS

理论

科技

以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社会信息化

刘海军
2020-05-08 10:00:31  来源: 学习时报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一道作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并可被市场化配置。数据要素市场化,有利于发挥数据驱动作用,打破利益约束、提升行政效能,必将疏通信息化参与主体、建设内容、协作方式等5个关键环节。
主动式进攻与互动式协作贯通。网络和信息化在电子政务、干部教育、辅助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党政机关与互联网企业“需求—供给”合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信息化建设难题。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涌现的更多需求、扩张的业务范围、暴露的制度短板等问题,对信息部门提出极大挑战,部门之间数据不共享成为最大阻碍。数据要素市场化,意味着在彰显数据巨大应用价值的同时,有望借助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有力化解矛盾冲突。多部门协商提出需求、多企业协作加大供给将成为常态,即便是同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以联席会议、小组攻关、模块分包等形式实施将是有效尝试。因此,党政机关及政府部门应尽快明确数据权责机制,加快形成资源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数据监管体系,实现信息化管理主体多元化。
平台化支撑与集成化服务融通。政府、机关数据信息化重复建设、孤立发展、无法兼容等问题成为掣肘。数据要素市场化,就是要打破数据壁垒,以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式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首先,要摈弃传统平台化思维,改变凡是信息化建设就是建机房、铺网络、增设备、找数据、买产品等线性模式。其次,可借鉴区块链去中心化、智能公约等信任机制,以开源共建、智能共享、算法共识、安全共治等内容为主,以数据有效流转和发挥效用为驱动,形成行政机关主导、技术部门协调、多方企业支撑的集成式服务模式。最后,应坚持以利旧整合为主、以标准制定为先的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要向国产化、产品化、规范化聚焦。
保姆式伺服与管家式帮扶相通。由于价值数据大多掌握在核心部门手中,数据使用和信息管理部门往往需要发出请示或请求才有机会获取数据,使获取数据的时间相应滞后。究其原因,一方面不可避免存在政务流程更替、基础数据更新等因素,相应的系统设计亟须调整优化;但另一方面,则是需求不明确、不聚焦,数据公开所致。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以及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发展,数据获取、传输与交换将会更加公开透明。因此,必须注重发挥数据的中介作用和引领效应,实现由技术保障向智力服务转变,在技术培训、业务咨询、规划设计、标准制定等方面提供支持,“授人以渔”方是破解信息化建设供给侧矛盾的有力武器。
项目制管理与委托制代理互通。无论在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在党建系统开发等方面,项目制均发挥了资源调配、优势整合等重要功能。然而,由于后续相应的技术服务难以得到保证,导致信息系统越用越坏直至废弃。虽然有些使用单位保留了原始代码和基础数据,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无法进行系统更新与二次开发。唯有依托市场手段和专业力量,借助委托代理制等“第三条道路”,方可实现数据统合与标准统一。因此,可采取政企联合研发、共同出品等形式,加大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推进;按照政府或有关行政部门决策、企业或技术部门执行等方式开展数据类应用系统开发;实现授权、放权、分权最大化,由可信企业或信息部门第三方维护管理数据,数据提供部门制定管理办法、分配使用权限、落实监督职责,使用单位评判数据质量、系统效能和运行效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数据使用与治理格局。
隐私安全性与数据可靠性共通。由于缺乏“安全感”,导致数据公开与信息共享成为信息化建设的“老大难”问题。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国家制度层面已经作出了指引和示范,各级政府和党政机关应当因地制宜抓紧出台相应规章制度。此外,诸多技术保密与防护措施得到实践验证,如区块链在金融、司法、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使用;再如数据脱敏技术,可将不宜公开的数据格式转化,以“明码”或符号形式公开后安全使用。数据只有产生相互关联才有价值,与权责相关才会具备保密属性。因此,信息化建设的操作层面,常常采取以符号代替实名、以公开部分信息取代共享全部数据等方式,实现数据可靠度与隐私保护可信度相统一。通过将核心算法与公开数据分别部署、敏感信息与基础数据分布存储、系统优化与运行维护分开管理等方式,有效避免权力“打架”与系统“感染”,继而发挥数据的聚合优势。毋庸置疑,随着政务数据开放与社会数据价值更快融合,数据要素市场化更快推进,必将推动信息化建设更好发展。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深刻把握“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意蕴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这一理念正在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逻辑。

  • 做好疫情防控期“共享员工”合法权益保障

    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从业人员做起了“客串”,厨师进行生鲜分拣,房地产销售送起了快递,酒店领班成为日化厂工人……他们有一个新颖的名字——“共享员工”。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既帮助人力成本压力大的企业渡过难关,又为人手不足的企业一解燃眉之急。通过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实现了企业、员工的双赢,发挥了保障民生、促进生产、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等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 工伤保险挂钩职业病“黑名单”值得推广

    工伤保险费率挂钩职业病“黑名单”,一方面体现了权责对等原则。被列入职业病“黑名单”的企业,都是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发生工伤赔偿风险较大的企业,理应为此承担更多的缴费义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通过浮动费率这一杠杆,促使广大用人单位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维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访谈

文献

  • “常平”“惠民”“积谷”历史上的江南仓廒

    江南东临大海,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水灾频繁,旱灾、蝗灾、瘟疫等也时有发生。然而凭借着这些性质各异的仓廒,江南人一次又一次地渡过灾荒难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仓廒不仅是江南人生命的庇护者,更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中共七大幕后珍闻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距今已整整75年了。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时隔75年,透过那些流传下来的珍贵记忆,人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其中蜿蜒展开……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