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浙江安吉余村——
绿色变奏 文化和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巡礼)
王慧敏
//m.auribault.com 2017-11-20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的确,余村能富起来,缘于唱活了“绿色变奏曲”!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早提出的地方,浙江安吉天荒坪镇的这个偏僻小山村,12年来交出了一张山更青、水更绿、民更富的优异成绩单。走进余村,但见满山修篁在风中摇曳,一座座小洋楼掩映在竹海中,河沟里恣肆的清流吐着两个字:洁净!这个仅有1000多人口的小山村,2016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5万元。

  让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更为自豪的是:2017年11月17日上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他代表乡亲们参加了表彰大会,从中央领导手里接过了全国文明村镇的奖牌。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谈起体会,他这样概括。这些年,余村人一直琢磨着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升级版。着力点在哪?就是一手抓钱袋,一手抓“脑袋”。

  怎么抓“脑袋”?余村党支部的经验是:“送文化”不如“种文化”。

  “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是余村人抓“脑袋”的一个举措。全村的280多户人家根据自家的家风教育制定了属于自己的“家规”,或制成竹匾,或制成书法作品,挂于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提醒每一位成员时刻谨守家规家训,弘扬美好家风。

  党支部还在全村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评选出符合标准的星级文明户,挂牌亮户,以示表彰。仅2016年就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75户。村里还每年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每年评选表彰身边好人与新乡贤20余名。村民胡加兴说得很形象:“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评上了文明户,当了乡贤,就等于脸上搽了胭脂。”

  文明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于细微处见文明。

  余村在村入口、道路沿线、公共场所等处设置形式各异、与环境协调的文化宣传牌,动员全村上下积极争做最美文明人;每月至少组织村民参加两次食品安全、社保、防诈骗、垃圾分类、消防知识、疾病预防等宣传普及活动,提升村民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年终还会评选出最美余村人1名、表率型党员5名、模范型骨干5名、双带型业主3名等先锋人物,在年度颁奖典礼上集中颁发荣誉,形成广泛影响。

  当然,传播精神文明需要载体。余村提倡勤俭之风,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却不吝投入。这些年,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文化礼堂、“两山”文化展示馆、文体广场、农家书屋、数字电影院……同时,余村的银龙队、舞蹈队、健身操队、篮球队、门球队、地掷球队等9支群众性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村头巷尾。入夜你瞧:银龙队在街巷里穿梭,溪边空场是舞蹈队的天地,篮球队释放着青年人的激情,而门球队则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这些文化载体,为余村农民搭建了释放激情、传承乡土文化的大平台。村民在拥抱幸福感的同时,也更加眷恋脚下这块大地,释放出更多的潜能。

  潘春林曾是村里矿山的运输司机,矿山关闭后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挣得盆满钵满。然而,他更关心的是村里的公益:游客乱扔垃圾了,哪家农家乐偷排污水了……他这个义务监督员不但会给你一个善意的提醒,还会帮着你整改。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