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立足瑶乡实际 建设美丽乡村
邓晓强
//m.auribault.com 2016-08-24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2015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立足瑶乡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在树立文明风尚、丰富文化生活、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让乡村群众切实分享改革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掀起乡村“文明风”。一是“典型评树”促文明。深入开展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身边好人以及“弘扬家风家训 推进乡土化建设”“发展效益农业 争做新型农民”等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培育新乡贤,涌现出全国劳模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人、获得提名2人,市级道德模范1人、美德少年18人。二是“乡风传承”润文明。把传承、培育好家风家训与“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红岩、北洞源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全县有6户被评为市级“十星级文明户”、66户被评为县级“十星级文明户”。855个自然村屯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及自治章程,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三是“道德锤炼”育文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广泛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小手拉大手、道德齐步走”“文明礼让斑马线”“三关爱”志愿服务等活动,把瑶族优秀文化、思想道德建设融入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文明、和睦、互助”的新风尚。四是“协调发展”树文明。积极探索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社区化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生活和管理工作水平。北洞源、红岩等村实行“农事村办”的管理模式,配备计生、卫生、法律、政务、警务服务室,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区化服务。

  二、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遍开乡村“文明花”。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全域规划,突出瑶族特色建设美丽乡村,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面实施县城及村屯风貌改造、绿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涌现出黄岭、门等、红岩等一批宜居乡村示范点。2015年,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恭城经验”获得中央领导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红岩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门等、黄岭等七个村屯获得首批“广西绿色村屯”称号。二是强化生态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高标准,以“五改十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全县沼气入户率达89.7%、森林覆盖率达81.14%、农村道路硬化率达98.3%,农村群众全部喝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建成一批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农村垃圾与污水处理“两个全覆盖”。三是发展绿色经济。以红岩、社山等特色瑶族新村为重点,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城乡区域、精品线路、溪流沿岸的村庄建设,绿色经济持续增长,红岩、社山等一批新农村实现了“三个转变”“两个就地”,即“果园变成了公园、农家变成了旅馆、农民变成了老板”,“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农村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三、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描绘乡村“文明卷”。一是建设一批民族文化阵地。规划建设了盘王阁、瑶族博物馆、民族体育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建有9个乡镇文化站、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和117个农家书屋,建成37个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111个篮球场。二是培育一批民族文化队伍。以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的县文工团为班底,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创作出一大批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组建各级瑶族文化艺术表演队120多支,参与人数达5000多人。举办多期民乐、民画、民族体育等瑶族文化传承培训班,为培育瑶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强筋壮骨”。三是推广一批瑶族歌舞。以20周年县庆的10首歌曲为基础,精心编排瑶族歌舞向全县推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呈现出乡村跳瑶族广场舞、校园跳瑶族长鼓操的动人场景,弘扬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四是精制一批“乡韵”名片。依托宋代恭城籍一代廉吏周渭和众多文物古迹,编排具有地域特色的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和大型民族歌舞诗《“瑶山意境”文·武·茶》等文化产品。利用一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羊角舞、吹笙挞鼓舞等非遗项目传习基地,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借势“花炮节”“盘王节”等民俗节庆,打造瑶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立足瑶族村寨众多的特点,出台古村落保护规定,营造研究、爱护、尊崇历史文化的氛围,全县共有18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