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三个美起来”建设农村精神文明
张效廉
//m.auribault.com 2016-08-24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安排部署,我们紧紧围绕“三个美起来”的目标,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水平管理,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显著提升。

  一、聚焦美的目标,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一是以上率下强化新理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谋创新增动力,重协调促全面,靠绿色转方式,以开放获红利,抓共享改民生,努力打造好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各地采取理论中心组学习、巡回宣讲、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用“五大发展理念”武装干部群众头脑,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省委和各地宣讲团深入到广大农村,开展巡回报告和集中培训130多场,受众达10余万人。省直主要媒体围绕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刊播重点报道200余篇(次),推出了以方正县为代表的一批贯彻新理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二是规划制定融入新理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的“六美”目标、六大任务,依托五条主要公路沿线和边境线打造六条文明示范带的构想和实践,以及已经完成的全省4621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都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其中,转化成具体任务和项目。三是协调各方落实新理念。省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46个成员单位一盘棋,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重点任务。联合17个部门组成五个督导组,检查“五大发展理念”在乡村规划编制和具体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场县共建和百个文明校园、千个文明单位、万个志愿服务团队与农村贫困地区结对帮扶活动,投入资金9200多万元,解决问题20余万件次。

  二、提升美的内涵,弘扬文明生活新风尚。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一是抓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充分利用村院围栏、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公共宣传栏等平台和阵地,推动核心价值观24个字在乡村的宣传设置,营造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引领风尚·铸魂龙江”“德礼满龙江”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规范言行。广泛开展身边好人、龙江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宣传。近两年来,推出省级以上好人600多个,省级以上道德模范120多个。二是抓文明创建质量提升。以乡村文明提升行动为总抓手,遵循“强头”“壮腰”“夯基”的基本思路,健全三级创建网络。“强头”就是强化县(市)的统筹作用,确保对创建活动规划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壮腰”就是结合小城镇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桥头堡。“夯基”就是夯实基层基础,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创评活动,把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近年来,68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2000多个村镇荣获省级文明村镇和标兵,6300余户荣获“十星级文明户”。三是抓农村社会移风易俗。针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采取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办法,选派3484名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在8967个行政村建立村务村风监督会,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的乡风文明新气象。

  三、打造美的环境,建设和谐宜居新家园。坚持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一是突出“建”,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把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帮扶共建、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加强改房、改路、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全省投入133.3亿元用于乡村“六改”,重点推进了926个省级示范村建设。共改造农村泥草(危)房13万户;硬化村内道路2986公里,中心村主街路硬化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92%。二是突出“治”,解决“脏乱差”的问题。利用国家把我省列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的契机,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集中治理垃圾乱放、柴草乱垛、禽畜乱养、污水乱泼、粪便乱堆等“五乱”现象。出台《黑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各地普遍建立了垃圾分级治理制度、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户分类、村收集处理”三种垃圾处理模式。全省有6684个行政村建立了保洁员队伍,占总数的74%。三是突出“防”,解决生态保护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生态环境监管、生态保护补偿、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划定了环境生态的红线。全面推进治水、净气、护田和村边、路边、水边、屋边绿化。去年,全省完成造林160.67万亩;绿化村屯1668个,绿化面积3.04万亩;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60%以上,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达86%。

  四、播撒美的文化,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坚持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重点来抓。一是强队伍。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和“百馆千站”文化志愿者下基层活动,加大农村优秀文艺骨干的选拔和培训力度,每年培训骨干2万余人次,建立了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的基层文化队伍。二是补短板。先后投资近4亿元,建设了 9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整合涉农资金4.35亿元,为2604个中心村配备了文体器材。投入2.4亿元,建成村级服务点9054个,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三是搭平台。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办法,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广泛开展“金色田野”“送欢笑下基层”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目前,已形成各类群众性活动群体3000多个,建立农村文化大院1.1万个,每年组织活动近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2200万人次。据统计,公民幸福指数达63.2%,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普遍增强。(作者系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