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码”奔腾
吕 岩
//m.auribault.com
2017-04-17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 更多 |
贾 强 图
打开链接用二维码,加好友用二维码,收付款也用二维码……如今,二维码适用的场景越来越多。然而,有的不法分子却趁机将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被盗刷现象不时发生。由于二维码制作技术门槛低,容易让“有毒”二维码混杂其间。专家呼吁,应建立行业标准,强化安全监管。
这正是:
万“码”奔腾陷阱藏,
一朝不慎毒入堂。
监管利剑须出鞘,
不教手边埋祸殃!
编辑:张苇柠
木须虫:“70码”不是再次车祸的原罪2014-05-05 |
许 辉:不能让假的食品追溯码大行其道2015-06-24 |
王 琳:铁路售票应多“为难”自己方便旅客2015-12-09 |
薄 锦:验证码 或许早该取缔了2015-12-16 |
听懂药店反对监管码的弦外之音2016-02-26 |
储户网银被盗刷,银行无责但应有愧2016-03-23 |
划毁、涂抹二维码为哪般?2016-06-13 |
二维码时代如何让人扫得放心2017-03-01 |
扫二维码让总理报告“活”了起来2017-03-06 |
地铁辱骂该抓扫码推广谁管2017-03-06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