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就是尊重历史文化-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工媒聚焦

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就是尊重历史文化

张刃
2020-06-15 15:06:51  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及艺术、科研、经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它们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工业遗产,思想观念是决定性因素。工业遗产是历史文物,要妥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开发银行近日印发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相对薄弱,特别是一些工业遗产遭到破坏、损毁甚至消亡,亟须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助推老工业城市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的转变。《方案》指出,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老工业城市应从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角度出发,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探索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的有效路径。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及艺术、科研、经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机械设备、生产场地、实物样品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等等,它们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的形成及其特色,恰恰与当地工业发展密切关联,因此有人把工业遗产称为“城市名片”。譬如北京的长辛店(铁路)、酒仙桥(电子工业)……

  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工业起步晚、发展慢,但从清末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算起,迄今也有160多年历程,如果上溯至明代手工业历史,时间超过40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发生历史性转折,步伐明显加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创造了难以计数的中国工业“第一”。与之相关的工业遗产,无不记载着包括伴随中国工业发展而成长、壮大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许多工业遗产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改造建设和工业布局调整,正在被蚕食、拆毁,逐步消失。譬如我国最早建立近代工业、号称中国工人阶级发祥地的上海、天津、青岛,抗日战争时期云集民用、军工企业的战时工业基地川西地区,明清以来各类手工作坊、商业码头林立,人称“民族工商业摇篮”的无锡、南通……这些地方和城市中大量的工业遗存已经所剩无几,而且仍在拆毁之中,很是令人痛心。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工业发展较早的城市往往也是当年半殖民化印记很深的城市,如今,既然那里的许多欧式建筑可以当作“宝贝”开发,用以发展旅游业,为什么就不能给民族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遗存保留一点空间呢?

  所幸,2018年,有关机构公布了第一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为今后的保护、利用打下了一个基础。保护工业遗产,思想观念是决定性因素。工业遗产是历史文物,要妥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方案》提出,要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厚的重点工业遗产,开展工业遗产价值阐释展示,弘扬工业遗产当代价值;支持设立重要工业遗产博物馆、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传统行业博物馆等,都是颇有开发前景的意见。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起步(如首钢新园区、酒仙桥798艺术区),希望今后做得更多,更好。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