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城市应该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胡宇齐
//m.auribault.com 2015-12-25 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发展中过分重“物的积累”、轻“人的发展”,重硬件建设、轻公共服务,重功能主题、轻文化责任,忽略了城市的非物质属性,忽略了“人”这一关键因素。着眼当下,更好处理城市与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应当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谋划城市的“成长坐标”,必须注重城市的内在文化肌理,多一些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保留城市风貌的整体性、文脉的延续性,让因地制宜成为遵循,让千姿百态成为追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37年后,中央再次以高规格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彰显了中央对城市工作的清醒认识和精准把握。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央突出对“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加以明确,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今天,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亿万人民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在与城市发生交集。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化既是必然之路,也隐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在地产去库存化、经济增长相对乏力之时,挖掘城市本身的发展潜力,不啻为一个优先选项。可以说,城市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和发展全局,当下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为本就重要的城市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这一时间节点,仔细梳理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决策部署,厘清发展思想和理念,谋定发展航向和目标,意义重大。

  早在1949年,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全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就目前来看,这种努力关键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此作为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看到,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不少大城市患上了“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空前加剧……诸如此类,皆因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发展中过分重“物的积累”、轻“人的发展”,重硬件建设、轻公共服务,重功能主题、轻文化责任,忽略了城市的非物质属性,忽略了“人”这一关键因素。着眼当下,更好处理城市与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应当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在城市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的全面升级,让人们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过去,城市发展相对粗放,“摊大饼”式的扩张建设成为普遍选择。如今,我们已经步入转型升级的关口,城市发展走向精细,优化治理,提升水平势在必行。“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们进入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城市工作就应致力于满足这一朴素但不容忽视的诉求。从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推进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只有切实在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彰显“人”的价值,真正解决各项民生问题,让人们安居乐业,城市才会更有温度,也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城市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在前后相继的发展之中切不可丢掉自身特色。有人说,现在的城市建筑多是钢筋水泥,面无表情,生硬冰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确,我们当前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问题尤为突出。凡是有点发展底子的,就都瞄着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在发展思路上急功近利,在城市建设上贪大求洋,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命节奏与吸引力,更隐没了城市的文化维度,割断了人城之间的深厚情感。把其脉,吴良镛说中国的设计师失之于方向不明;断其症,贝聿铭说中国建筑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说到底,这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迷失。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谋划城市的“成长坐标”,必须注重城市的内在文化肌理,多一些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保留城市风貌的整体性、文脉的延续性,让因地制宜成为遵循,让千姿百态成为追求。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考验着国家的治理智慧。一个不能很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空间,不能称其为温馨家园。一座没有文化滋养的现代都市,只是工业逻辑不合时宜的堆砌。认真学习思考中央对城市工作的新论断、新部署,端正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让城市更加宜居、更聚人心,更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