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和关键战术,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政策内涵是推进改革的前提。
一、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主题。围绕“改革”这一主题,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供给侧”,它与“需求侧”相对应,是指改革的切入点;二是“结构性”,它与“总量性”相对应,强调改革的发力点。简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侧入手,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着眼点,围绕结构调整这一核心,用改革的办法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一是要形成新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二是要培育新动力,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及时淘汰过剩产能,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二、为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短缺”的背景下,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得益于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有力拉动,尽管不同年份中“三驾马车”的贡献有大有小,但“三驾马车”总有一驾或两驾马车动力比较强劲,可以弥补其他马车出现问题而带来的动力不足问题。但发展到今天,“短缺”的大背景已成为历史,“三驾马车”都呈现出疲乏的态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就必须摒弃既往“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刺激需求的做法,正视存在于经济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用改革制度的真办法,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可以说,改革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因为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了所有重要的制度改革领域,如行政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土地制度、企业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价格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生态制度等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过去注重需求端思路的重大调整,绝非一项短期政策变化。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上要把握好“五大政策支柱”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上必须把握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通过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而不是政府去确定具体项目,或选择把钱投向哪一家企业,具体的投资机会还要由企业家来摸索和把握。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放水养鱼”,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一项一项出台、一项一项督导,让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术上要抓好“五大重点任务”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术上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方面的任务。
去产能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减少过剩产能,使各类宝贵的市场要素重新回归到有效市场中去。去库存则主要针对诸如房地产业的现状,既要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帮助广大农民在城市落户,也要通过基础税制的变革来降低房价。去杠杆的重点则在于我国的金融系统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进度,着力提升金融监管水平,避免金融问题诱发系统性风险。降成本方面,要着力推进财政税收制度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补短板方面,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补农村短板,城乡二元化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够有效提升农民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那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去除房地产库存等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走出去”。供给侧的改革显然不仅仅是拘泥于提升国内市场的供给水平,还包括了对国际需要的供给水平的提高。(作者为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从“供给侧”视角考虑职教问题 | 2015-12-17 |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5-12-17 |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5-12-17 |
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5-12-17 |
供给侧改革要更多依靠科技和制度改革 | 2015-12-17 |
再解读:供给侧结构改革深意何在 | 2015-12-17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 2015-12-17 |
供给侧改革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2015-12-17 |
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 | 2015-12-17 |
推进供给侧改革 打造发展升级版 | 2015-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