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完成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而且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端入手,通过改革让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起来,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短期内经济产出水平由需求侧决定,而中长期产出水平则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侧管理往往着眼于平抑经济总量的短周期调控,而供给侧管理则关注中长期的系统性结构问题。需求侧管理在应对经济萧条等“病症”上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搞不好会带来滞胀;供给侧改革虽见效慢,但通过综合施治能够治标固本。在不同时期,针对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各国的宏观调控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供给侧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提高潜在产出水平的唯一途径。
从理论上分析,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引导供给,使供给自动适应需求并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一定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因此,供给侧管理要求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要求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从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部署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其核心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下坚实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河北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省来讲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当前经济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对河北而言,当前既有需求不旺的问题,也有供不适需的问题,特别是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一是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不适应需求升级的趋势。比如,我省大宗农产品供应量充足甚至销售困难,但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供应不足;我省钢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但在普钢大量过剩的同时,高端装备用特殊钢却严重依赖进口。此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普遍存在供给低端化、同质化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的品质化、时尚化、个性化需求。
二是产业结构偏重。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钢铁、石化、建材等,都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偏重的产业结构风险极大,而与消费升级相关的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面临空间布局的供需失衡问题。一方面,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脱贫奔小康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地铁、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具有旺盛的需求,但这些设施和服务的供给受到资金和建设用地紧张的掣肘;另一方面,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许多投资、建设出现过剩。
影响我省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供需错配和供给品质低下。只有下决心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进行改革,从过去的偏重需求逐步转变为供给需求共同发力,尤其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积极有为,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推动产业产品向中高端迈进。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的有力抓手。随着劳动力成本、资源价格和隐性成本的全面攀升,我省已无法凭借低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保持竞争力;而在中高端市场和新兴产业领域,由于研发能力、人力资本条件制约,我省也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红利,通过创新驱动、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带来新动能,才有望重塑区域竞争优势。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我省是全国大气污染的重灾区,主要原因在于绿色生产率低。我省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约为9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因此压减煤炭成为能源革命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清洁替代能源供应缺乏,广大农村采暖季散煤燃烧等污染源头难以控制。面对国家产业政策的严格限制,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约束,只有改革能源供给结构,有效提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成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需要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方面着力。
去产能。中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受各种因素影响,我省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从实际看,化解过剩产能,一个重点是将增量甚至部分存量要素资源从传统行业引导到新兴行业。要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坚决清理处置过剩产能,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内生动力。继续深入推进“6643”工程,按照“不保护岗位但保护劳动者”的理念,通过财税支持、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等配套政策,降低转型的痛苦指数,让劳动力从低效的旧岗位优化配置到高效的新岗位上。
去库存。这主要指化解房地产库存。中央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应切实落实中央要求,牢牢把握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引导当地房地产业理性回归。要将农民工市民化、住房制度改革与消化房地产库存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带动房地产市场,又可以起到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的作用。
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发展和改革的底线。经济学意义上的杠杆,即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适度加杠杆有利于盈利,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长过快,还债的压力就会反过来拖累发展。所谓去杠杆,具体来说就是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通过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从当前看,一些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和企业部门的高杠杆已成为未来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大隐患,鉴于此,必须主动稳妥地推动去杠杆。例如,对信用违约进行依法处置,整顿金融秩序;加快推进和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既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补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又保护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和收益权利。
降成本。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在经济下行压力大、需求潜力有限的大背景下,唯有减轻成本负担才能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率。为此,中央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电力价格、降低物流成本等。我省应积极落实上述政策措施,特别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等,给企业松绑减负,助其轻装上阵。
补短板。对河北来讲,补短板有多方面的任务要求,应着力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补齐产业结构短板。当前,河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水平不够高的问题。我省要在新常态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补齐金融支撑短板。我省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少,资产规模小,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企业数量仅是北京的1/10,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贵等问题。应大力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三是补齐体制机制短板。推动制度创新,以高效的制度供给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消除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制约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产品和成果的转化率。
以上五大重点任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五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在实践中,要正确把握五大重点任务之间的关系,按照中央提出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制定实施适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 | 2013-06-19 |
教育综合改革要避免“碎片化” | 2013-06-19 |
供给侧改革研讨会在京召开 | 2013-06-19 |
学者析经济工作会议最大亮点:强调“供给侧... | 2013-06-19 |
供给侧管理助推宏观调控方式创新 | 2013-06-19 |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3-06-19 |
准确定位产业政策大方向 | 2013-06-19 |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 | 2013-06-19 |
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 2013-06-19 |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3-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