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古琴新韵
//m.auribault.com 2017-10-10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更多

  打谱之迫

  古琴艺术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中国古代音乐史只流传下文献,没有具体的音乐。这是一个遗憾。也正因如此,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高培芬说。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贾宝玉去潇湘馆看林黛玉,发现她正在看一本书,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就说:“妹妹越发长进了,看起天书来啦。”而黛玉看的“天书”就是古琴琴谱。

  高培芬介绍,古琴琴谱不同于一般的乐谱,这种谱子借用了汉字的偏旁部首,与数字拼合而成,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又称作减字谱。对琴人来说它一目了然,而旁人看来则复杂难懂。

  高培芬告诉记者,历代流传下来的3000余首古琴曲,大部分已成绝响,现仅有100余首能被演奏。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打谱”。

  “这些琴谱只有音高没有节奏,要想弹奏这些曲谱,只能靠琴人‘打谱’,即根据古人留下的减字谱音高复原出谱子的节奏,这需要琴人根据乐曲的意境和多年弹奏的心得经验力求再现古曲原貌。”高培芬说。

  20多年前,高培芬投入了这漫长的打谱“遨游”,用她自己的话说,“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亦不为过”。

  之所以艰难,是因为至今没有任何一本“打谱法”可效法,也没有任何“打谱辞典”去考查,前人的经验也都是零散的,加之古人作曲弹琴多是“释怀申志”,弹给自己和大自然听的,即使是弹给别人,也是非知音而不弹的,所以琴曲往往深奥难解。有鉴于此,要真正深入挖掘古人作曲时的内心感受并把琴曲通过打谱复活还原,绝非易事。高培芬说,面对古代贤哲留下的千古名谱,要胸怀谦恭,用心体味和感悟,千百次的探寻实践,尽可能地接近古琴艺术“物我两忘,与道同化”的境界。

  在2001年中国古琴第四次打谱会上,高培芬历时一年打的古谱《关雎》被大会认定,现已在全国古琴界广为流传。那次,高培芬在一众古琴名家中脱颖而出。

  “现存的这3000多首古琴曲,需要一代一代琴人共同努力,把剩余的琴谱弹奏出来。”现在高培芬倾注很大精力去做的就是“打谱”,她的心愿是要让更多优美的古琴曲“复活”。

  古人有“大曲三年,小曲三月”之说,经过20余年的努力,高培芬打出了失传千年,孔子听后“三月不知肉味”的全本《韶》乐,唐代之前孔子所作最早的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及虞舜所作有记载的全部琴曲《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卿云歌》、《历山吟》、《南熏歌》、《思亲操》等曲目。一曲天下知,索谱者众多。此外,高培芬和丈夫——我国著名洞箫演奏家张富森教授琴箫合璧,在琴坛传为佳话,两人数十年来致力于散佚琴谱、失传古曲的收集整理,极大地丰富了诸城派古琴的曲目。目前,他们收藏了诸城琴派所有琴谱:《桐荫山馆琴谱》、《龙吟馆琴谱》、《琴谱正律》、《玉鹤轩琴谱》、《梅云馆琴谱》……这里面,蕴含着这对音乐上的知音将近四十年的心血。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高培芬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文化部组织全国第五次古琴打谱活动的提案。她希望,在一批老琴家尚健在、尚能打谱的情况下抓紧时间集中力量开展活动,发掘整理古谱,演奏传习,并在今后持续组织相关活动,尽可能高质量地打谱复活多的古琴曲,使这一古老艺术得以长盛不衰,“这是对作为非遗的古琴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