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5月25日,钱钟书先生心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女士去世。我一直很好奇,杨绛的贤与才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才女,从班昭到李清照,从林徽因、张兆和四姐妹到杨绛,等等,她们从亿万女性中脱颖而出,成长的背后留下哪些值得回味的东西?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1878—1945),字补塘,笔名老圃,又名虎头,出身于无锡书香门第,自幼就受到祖父和父亲的严格教育。1895年,他考入北洋大学堂(当时称“天津中西学堂”),1897年转入南洋公学,1899年由南洋公学派送日本留学。杨荫杭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行第三。大姐出嫁不久即患肺病去世。大哥在武备学校学习,因试炮失事而死。最小的弟弟杨荫樾留美回国后也因肺病去世。二妹是杨荫??,三妹是杨荫榆。其中杨荫榆广为人知,她就是被鲁迅口诛笔伐的那位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杨绛曾经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曾问父亲:”爸爸,你小时候是怎么样的?‘父亲说:“就和普通孩子一样。’可是我叮着问,他就找出二寸来长一只陶制青底蓝花的小靴子给我,说小时候坐在他爷爷膝上,他爷爷常给他剥一靴子瓜子仁,教他背白居易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由此可见,杨绛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书香门第之家最讲什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就是家风,这一点,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为了勉励已经建功立业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藩特意写了一副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何等豪气,又是何等书生意气!
再看看班昭,其父班彪,其兄班固、班超,都是有名的历史学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出自北宋名将韩琦门下,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子。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著名政客。林长民在林氏家塾中读书,受业于饱读诗书的闽中名士林纾,也由此获取了最初的西学知识,林徽因的才情、禀赋乃至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都来自于父亲林长民。张兆和四姐妹所在的家族曾有过显赫的历史。四姐妹的曾祖父张树声,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是淮军第二号人物。父亲张冀?ㄊ敲窆???逃?遥?921年创办私立苏州乐益女校。张家的藏书之多、之杂、之新,在苏州是有名的。长女元和曾回忆说:“父亲最喜欢书,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父亲去四马路买书,从第一家书店买的书丢在第二家书店,从第二家买的书丢在第三家书店……这样一家家下去,最后让男仆再一家家把书捡回来,我们住的饭店的房间中到处堆满了书。”苏州的闹市观前街上,有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老板伙计都与张家很熟悉。平时书店进了新书就整捆地送到家里,逢年过节由管家结账。
由此来看,每一个才女的背后,都有一个书香之家作为支撑。不仅才女如此,才子也一样,例如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彪、班固、班昭一家,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颜之推、颜师古祖孙,王通、王勃祖孙,杜审言、杜甫祖孙,杜佑、杜牧祖孙,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曾国藩家族……近现代有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钱钟书家族,俞平伯家族,冯友兰家族,梁启超家族,傅雷、傅聪父子,汤用彤、汤一介父子,杨武之、杨振宁父子等。书香之家之所以能将家族的血脉世代传承下去,原因有万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把读书作为陶冶性情、培育家风的文化密码。
由此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我写这么多,并不是想宣传“龙生龙、凤生凤”,而是想借这些名人的故事,分享一点育人启示:我们大力提倡多读书,让书香润泽孩子的成长,不仅仅要落实在学校里、课堂上,更要做到让书籍进入家庭,让读书成为一种成长基因。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要想给孩子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书香环境。父母以身作则地多看书,才能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书籍里的巨人是最多的!
黄孝慈:国粹催我争朝夕 | 2014-06-10 |
对城市文化发声 为深圳文化立论 | 2014-06-10 |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 | 2014-06-10 |
有书香才有故乡 | 2014-06-10 |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 2014-06-10 |
把北京建成全球的书香之都 | 2014-06-10 |
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 | 2014-06-10 |
曾国藩家训里的文化密码 | 2014-06-10 |
古诗文中的人才观 | 2014-06-10 |
阅读,让广州更文艺 | 2014-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