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已于2013年10月1 日正式实施。实施一年来,无论是在消费者还是汽车厂家及经销商对汽车三包政策的理解仍有偏差,存在误区。对此,在汽车三包专项活动宣贯中,有关专家就某些重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误区:成功退换车少之又少
解读:修不好才是换或退
备受关注的是,汽车三包对汽车质量问题的处理提出了修理、更换、退货3种方式,但消费者似乎都将解决三包问题寄托于退车。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汽车三包稳步推进有序实施,并没有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出现大规模的退换车高潮,全年退换车辆只有441 辆,尚未发现集体性维权事件。
认为“三包就是退换车”,这是对三包认识的偏差理解。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琰指出,汽车产品虽然价值高、结构复杂,但是各类故障基本上都有相应的维修措施,一般的质量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整车更换或退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因此,汽车三包规定的立法思想强调质量问题的处理“以修为主”,严重的质量问题才进行退车或换车这一原则。这一原则与发达国家的做法也是一致的。所以,消费者在遇到质量问题后,应当首先与修理者联系,尽快检查、诊断、修复车辆。如果出现严重安全性能故障或多次维修还不能解决等符合三包规定中退、换车条件的情况,才应当考虑退、换车辆。
王琰告诉记者,实际上三包政策制定的初衷和目的不是为了退换车,而是尽量避免退换车发生。因为汽车是可以维修的产品。只有在不合理的维修次数和时间下,车辆实在没法修的情况下,用户有权退换。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做法,美国汽车也是以修为主。 误区:解决三包问题先要质量鉴定
解读:鉴定不是解决争议的唯一途径
一提到投诉难,很多人就联想到“质量鉴定”的高额费用。王琰说,“解决三包问题必须先要质量鉴定”这是已经流传了10年的谣言。“质量鉴定”这个途径给消费者指向死胡同,三包的质量问题,绝对不能只靠现行的质量鉴定一个途径去解决。无论从高额的费用还是漫长的时间上,消费者绝对承受不了这样一个处理纠纷的方式。所以我们国家在解决三包争议时引用了专家争议处理机制,有专家介入是绿色的通道,它可快速底解决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质量鉴定不是解决汽车三包争议的最好途径。
误区:三包让投诉量猛增
解读:三包与投诉率无直接关联
“汽车三包实施一年,投诉量猛增八成”、“汽车三包实施一年投诉不降反升退换车极少”,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表示,汽车相关投诉的上升与汽车三包规定的实施并无直接联系,这是一种误读。
影响汽车投诉上升有多种因素,从2009年起,我国进入了汽车快速发展时期,人均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汽车维修投诉高发时期。另外,社会及厂商对汽车三包的宣传不到位,是影响汽车相关投诉率上升的原因之一。随着近几年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逐步上升,出现问题主动提出、投诉成为现在的“大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汽车相关投诉上升的原因之一。
汽车三包规定实施的初衷是保护消费者及厂商的各自利益,消费者依据其中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地进行维权,也使得程序更清晰化,绝非是要抑制或是影响投诉率。邱宝昌认为,就像所有法律法规一样,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并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所有问题的渠道,还存在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误区:电动汽车不在三包之内
解读:电动汽车享受三包待遇
有人认为三包规定是给传统新车制定的,电动汽车不享受三包待遇,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给消费者带来了三包延伸解读。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万辆,销售2.0477万辆,同比增长2.3 倍和2.2 倍。这表明电动汽车在中国已进入实车选购阶段。
根据我国汽车三包规定,经销商在销售前应该将车型、保修、质保手册、三包凭证、维修网点等相关信息进行备案,并应对消费者随车提供三包凭证。
虽然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但是它有电池等主要零部件,依然要遵守三包规定中主要零部件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免费更换的规定。另外,只要有三包凭证的电动汽车,就要享受三包规定中的,包修期限、有效期内的三包权益。
误区:二手车不享受三包
解读:未满3 年的二手车享受三包
有人认为三包规定针对的是新车,二手车不能享受三包待遇。按照规定,在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内,家用汽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由修理者免费修理(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
这里要注意的是,未满3 年的车期间转卖,有两种情况发生,第一种是用于家用汽车之间互相转卖,后边接手的消费者可继续享受三包待遇,直至3 年三包有效期满为止。第二种要注意的是,一些机关或非家用车,没有三包凭证,当它被转卖给家用车主时,买卖双方应该找到经销商出具三包凭证,恢复其家用车身份。这样,该二手车就可继续享受剩余时间内的三包待遇,直到该车车龄3 年期满。(记者王辉)
京ICP证100580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本站地图|投稿邮箱|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