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建构
唐震
//m.auribault.com 2016-07-08 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一要求,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理性认识,而不是感性的激情言说或冲动的呓语堆砌,它的科学性和理论上的彻底性是其本质属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被称为“精神的旗帜”和“理论指南”。

  作为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而不是肤浅的认识,因而是把握了事物发展实质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他就是一个用这一“主义”铸成的具有坚强意志的人。作为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而不是片面认识,因而是对事物普遍性和普遍真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因为它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又是对社会实践的批判,它是一个永远面向未来开放其发展的逻辑体系。因而,深刻地全面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就不再是僵化的、故步自封的。

  与几十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解决其如何在发展变化了的中国土壤中成长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清醒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显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这一“基本依据”进行解构,从中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方案”。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的交织运行。中国社会的问题特征表现为一个“两难选择”:即这个社会既得益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又受制于市场经济的不充分发展这一矛盾的裹挟,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所带来的震荡和冲击之中。受这一矛盾影响,中国社会的历史观、价值观等皆出现了矛盾交织的情形,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改革的质疑,对前进道路的徘徊等。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矛盾性存在,深入分析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发现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为解构“中国问题”寻找最佳答案。(作者系陕西省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