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重塑教育理念 回归教育价值
范跃进
//m.auribault.com 2016-05-24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我个人理解的一流本科教学起码有两个特征:一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二是教学成果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公认。如果达不到这两点,很难叫一流本科教学。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我感觉,要实现一流本科教育,首先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从教育规律来讲,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是成人和成才的统一。我们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本科教育教学的设计上,各高校普遍更加注重成才教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也主要是围绕如何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来设计的,而对合格公民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重视不够、设计不细。

  二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我们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书和育人出现了逐渐分化的倾向。近年来,各高校在校生规模扩大比较快,教学任务比较重,各高校普遍引入教学工作量制度,在教师职责考核的设计上,主要注重教师教书任务的完成情况,甚至教师的部分薪酬也是按教学工作量来分配的。对于通过教学达到的育人目标,因为难以制定量化标准,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即没有课时量的工作已不再是教师关注的工作,教书成了单纯的工作任务,育人的责任逐渐从教师职责中分离出去。甚至出现了一种非常不当的认知,即育人仅仅成了辅导员这支年轻队伍的责任。

  三是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学工作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应该是能力的培养过程。我们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本科教育教学的设计上主要注重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传授,注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往往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质疑、批判、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们往往注重“解惑”,而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挑战权威的教育。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死记硬背现成知识,学习现成答案或结论,而不习惯以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习,缺少大胆猜想、大胆质疑、大胆创新的意识。加之,我们的本科教学过度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而教材上的知识往往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往往不足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这又更进一步弱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四是教改与学改的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改革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教改必须与学改相统一、相协调。我们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多年来我们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等几十年没有间断,统编教材、教考分离、强化实习等举措不断推出,但是,改革后的现状仍然是学生学什么专业、上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用什么方式学习、在哪里学习、怎么考评、什么时候毕业等等还是由学校或老师来决定,学生仍然不是教学的主体,仍然是被动接受者。

  五是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学习评价的关系。评价学生学习成效非常复杂,也非常困难,这是全球高等教育界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过去,我们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考试分数,不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设计。结果造成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作业、设计等压力,学习精力投入不足。

  可以说,不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流的本科教学就难以实现。对应以上五大关系,我们拟定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草案,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是创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同时,我们重新调整、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历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正奇学院和国学院,这五个学院都是通识教育学院,面向全部本科生设置通识课程,与各专业学院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立体式培养。

  二是围绕育人来设计、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取消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改为由学院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育人等进行综合评价。我们正在调整课时津贴分配办法,不再以上课多少作为发放津贴的依据,我们正在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更注重师德、师风、师爱等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

  三是把知识的传授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统一于教学之中。我们要求每一门课程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上,都必须注重知识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并准备在学校层面进行教学大纲展评。因为我们没有条件实现大规模的小班化教学,我们选择关键的课程进行小班化教学,推进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我们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开展创新实验,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应用,我们改变过去过度对第一课堂的依赖,不断强化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把后三个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延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于一体。

  四是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大幅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尽量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包括选专业、选课程、选教材、选老师、选上课时间、选毕业时间等权力,把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激发内在动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我想,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也可能应该在学位、学历方面实现学生的私人定制,只要学生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完成规定的总学分,学生就可以随时毕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充分发展。

  五是改变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科学设置教学情境。改变百分制的计分办法,对学生学习成绩逐步改为等级评价。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弱化对分数的追求。改变期末考试的一次性评价方式,对课程学业实行分段评价。不再以期末考试单一课程成绩作为学业的评价标准,扩大对学生评价的时间跨度,将评价延伸到整个学习过程。压缩课程课堂授课学时数,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要求,特别是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作业、设计、小论文等要求,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增强阅读兴趣,养成学术志趣。

  管理学上有个观点叫制度模仿,组织与人一样,也会追求时尚、追求时髦。我期待,这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一流本科教学不会成为对时尚的追求,而是能成为一场教育理念的重塑、教育价值的回归、大学精神的坚守。地方高校的招生数量占全国90%以上,如果没有地方高校对一流本科教学的积极参与,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很难实现整体提升。(作者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