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融通各种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王寿林 窦爱兰
//m.auribault.com 2016-10-19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和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人文精神:一是凝聚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文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繁衍生息、团结统一和存续发展,根本原因就是中华儿女有着厚重的文化传统,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其中诸如刚直不阿的人格追求,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内圣外王的为政之道,文以载道的艺术境界,载舟覆舟的民本情怀,天下一家的和谐思想,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等;诸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推己及人、仁爱好礼”的社会美德,“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品,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难得的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

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

  世界上有7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自然条件等各不相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特征、宗教信仰等千差万别,在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通观世界发展史,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因此,尊重文明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内在规定。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