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推进武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杨莲珍
//m.auribault.com 2016-05-24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更多

  当前,武警部队深入贯彻习主席军民融合发展重要战略思想,自觉把部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军民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践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如执行机构设置不健全,对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及工作开展等还缺乏规范和明确。协调管理体制不健全,如何建立起部队和地方各个职能部门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目前看还是个难题。工作运转机制不健全,地方对部队的融合需求不很清楚,武警对地方有哪些重点建设项目、哪些可用资源和先进技术等也不是很明白。因此推进武警部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双重领导是武警部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体制优势,应逐级建立相应领导体制,科学设置机构编成,明确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细化相关职责,完善协调措施,并赋予相应职能。着力构建权责对称、运转顺畅、激励有效、惩罚有力的长效运行机制,解决“事一完,机构散”、“人一换,线就断”等局部性合作、临时性协调的问题。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遵循武警部队特点规律实现军地互利双赢,把部队建设置于地方经济建设全局,将社会资源转化为部队的保障力,将部队资源转化为地方建设的支持力。强化需求牵引作用,在投向投量、方法手段、发展途径上,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对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成果,要就地融合、及时转化、同步发展。

  强化依靠市场运作。军民融合需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现在行政手段用得多,经济手段用得较少。要破除信息壁垒,最大限度拓展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渠道,使武警能够及时追踪、掌握和应用地方高端资源,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掌握武警的需求,促进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的有效衔接。破除标准壁垒,加快标准化进程,尽快建立标准体系。破除利益壁垒,要以国家安全利益为根本,同时注重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各利益主体的风险和收益。如美军将大量非核心装备保障工作交由地方公司完成,军事外包行业的年产值高达数千亿美元。既缩减了非作战人员的规模,又兼顾了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

  寻求重点领域突破。人才、装备、信息化等,是武警部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核心内容。优化军民融合培养人才结构,要通过深化武警部队和院校改革,切实把军地通用的学科专业精简下来,集中力量抓好具有特色的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院校教育资源,提高国防生军事素质能力、指挥能力。提高武器装备融合水平,装备研制应纳入国家和地方科研规划,采取市场招标等方式,按武警部队提出的用途和技术标准进行研制。装备生产上,应逐步开放武警部队装备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装备生产单位资格认证、招投标、报审价和监督管控等机制,协调建立武警部队统一采购平台。装备维修上,应探索装备生产厂家依托维修网点实施伴随式保障的路子,逐步建立合同商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建设整合运用,尽快研究建立武警与地方的融合发展网络,整合各种网系的功能。尽快研究和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跨地域、跨部门的硬件对接和软件兼容。依托地方建构数字化城市,将部分信息化建设列入地方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建成贯通国家安全、军队情报以及公安、交通、气象、人防等部门的情报信息网络,提高信息采集、预测预报、快速传报能力。

  坚持依法有序推动。法治是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保障。要依法决策,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确保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依法行政,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权力和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坚决消除军民融合发展中的权力寻租空间。依法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有关人员和企事业法人进行监督管理,对由于决策严重失误或管理严重失职等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