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审视与前瞻
潘新和
//m.auribault.com 2015-12-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我写故我在

  “应付生活”本体论之所以深入人心、长盛不衰,是因为它迎合了人的“生存”需求、趋利动机。虽有其正当性,但并非语文学习真正的元动力。存在性动机缺失,是根本的缺失。

  “应付生活”需要言语;不为“应付生活”也需要言语。因为,言语是人的生命本性、特性,人的生命堪称“言语生命”。“言语生命”动力,是语文学习最重要、强盛、恒久的元动力、内驱力。从言语动力学、发生学意义上说,人是因其言语本性——人是言语、写作的动物——而言说的。因此,语文教育当是唤醒、激发人的言语、精神创造本性的教育。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动物性与人性的差异时说:“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应付生活”的言语需求,便是基于马克思所说的“动物的机能”,是在“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的生产。“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进行的生产,才是真正的人的生产。不为“应付生活”之需的言语、精神活动,才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真正的人的言语创造活动。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明白,言语活动是人之本性的体现;“立言”,可超越现世,使人精神永生。《春秋?b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这体现的就是“存在”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意识。言说,使人之为人;立言,是人生命存在、精神不灭的证明。在语文教育中还有什么言语动机比这更值得关注?

  西方哲人对人是符号、言语、文化的动物,同样津津乐道。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而在各种动物中,独有人类具备言语的机能。”美国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科学》中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才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中说:“有人说,人是靠本性而拥有语言。这把握了人与动植物的区别,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德国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法国语言学家海然热在《语言人: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中说:“语言能力决定性地完成了一个新物种的区分。”他们共同表明,言语是人的物种特性,人因为有了语言、言语、写作,而有了理性、思想、文化,而远离动物,成其为人。

  因此,人的生命可称为“言语生命”;“言语生命”支撑起了“精神生命”,超越现世,使人“不朽”。言语、写作,使人成为唯一拥有第二生命——“精神生命”的动物(人类的精英则以“精神生命”为第一生命)。从终极意义上说,人是为言语本性、精神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言说、写作的。这就是超越“应付生活”,指向“存在”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认知。

  言说,是人的精神生命“原欲”;言语表现,是人的自我确证。人类言语、精神活动,文明、文化创造的本原动力,便基于此。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不可能逃避他自己的成就,而只能接受他自己的生活状况……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与其说语文是“应付生活”,不如说是“应付人之言语、精神本性”,我写故我在。

  基于“我写故我在”的本体论、动力学认知,生存性动机、阅读本位范式,将逊位于存在性动机、写作本位范式;阅读不应成为目的,言语表现、写作、精神创造才是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人是通过言语表现、写作,以彰显言语、精神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语文课程不只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只是掌握一种“应付生活”的实用“工具”,应是培育“立言者”(言语人、精神人、创造人)——言语上的自我实现者。在这一本体论基础上建构的才是有人类情怀、终极关怀,有信念、信仰的语文教育。

  继往开来:引领诗意的言语人生

  我国20世纪初开创的现代语文教育,为满足平民大众生存性言语应用之需,实现基本的文化救济,功不可没。然而,以实利主义为哲学背景,以“应付生活”本体论、“工具性”功能论、“阅读本位”教学范式为学科进行低标准、偏颇的定位,忽视传统母语教育的人文传承、精神熏陶,忽视言语信仰、精神创造力培育,重“生存”轻“存在”,重“阅读”(为读而读)轻“写作”,致使语文教育实践一蹶不振、江河日下。

  在21世纪物质、精神文明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人的“存在”需求涵盖、超越“生存”需求,以“立言”之精神高标,涵盖日常生活之言语应用,乃大势所趋。今天以至未来的语文教育,当以“表现—存在”为宗旨,以言语表现服务人生、建构精神家园,彰显人的生命意义、存在价值。课程性质是为培养立言者奠基,其低标为培养写作一言说者。课程目的是以成全、成就立言者为教育信念、信仰;以引领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为终极关怀。课程任务是以培育言语、精神生命意识为主线,贯穿言语素养(动机素养、知情意素养、体式素养、行为素养、创制力素养等)的涵养过程。教学原则是以写(表现与存在)为本,为写择读(听、说),以写促读,由读悟写,读以致写。学生将从言语表现中获得人之为人的尊严感、存在感,体验言语、精神生命的魅力、美妙与幸福。

  如此,匍匐一个多世纪的语文学科必将巍然屹立,光耀百代。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1 2 3 4 共4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