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北京曲艺演出场所的历史变迁
张秀艳
//m.auribault.com 2015-12-09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袁阔成在电视台录制评书。《曲艺》杂志供图

  曲艺是一种文学、表演以及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包括相声、评书、鼓曲等表演形式,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清末民初时期,农村的曲艺艺人大量涌入北京,演出场地和表演形式形形色色,不拘一格。

  庙会与堂会

  曲艺当初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艺人大都是在庙会、集市等露天场所表演。北京的寺庙众多,各个寺庙定期举办宗教活动与集市贸易,称之为“庙会”,艺人按照各个庙会举办的日期前去卖艺。艺人把露天场地的演出称为“撂地”,这是指承租相对固定的场地,招揽观众围观,卖艺赚钱。另有一种演出方式称为“画锅”,艺人寻找一块空地,就地划定一个范围,聚拢观众,边演出边向观众收钱。有的艺人把露天场地固定下来,搭盖席棚或布棚以遮阳避雨,又在棚里设置板凳,方便艺人演出和观众观看,这种演出场地称为“大棚”。

  除了在庙会、集市等露天或半露天场地演出之外,曲艺艺人也走街串巷、登门入户演出。艺人边走边弹奏乐器,遇到召唤便入户演出,这种演出方式被称为“逛街”。还有一种有组织的演出方式称为“堂会”,由富庶人家邀请,经纪人和班主组织,演出大多安排在寿诞喜庆活动当中,以八角鼓、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等曲种为主,按照活动的性质,安排演出的内容。夏天一般在主人宅院中的天棚下演出,其他季节大都安排在厅堂里面,可以连续演出若干天。此类演出,艺人收入丰厚,被称之为“上等买卖”。艺人入户演出的另一种方式称为“家档子”,又称“家买卖”,与“堂会”的区别是不局限于喜庆活动,一般是邀请一个曲种的艺人,连日固定时间演出一部长篇书目或曲目,可以连续演出一个月左右。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