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焦虑,边有未来-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访谈

边焦虑,边有未来

陈俊?
2019-11-08 11:18:32  来源: 解放日报

——专访著名京剧演员史依弘

  18年前,一部名为《大唐贵妃》的新编京剧大胆融入了歌剧、舞蹈、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发热议。

  两天前,经过精心打磨的新版《大唐贵妃》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再度惊艳观众。

  京剧的前面有没有观众?京剧的后面有没有人传承发展?这两个问号激励着一代代京剧人,也推动着这一国粹的发展。在一部又一部传统戏的打磨与新编戏的探索中,京剧演员史依弘思索着京剧的未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海京剧院的排练厅里,这行大字格外醒目。

  《大唐贵妃》的排练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尽管演员们都身着便装,但从唱腔、程式到音乐,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

  上半场排了两遍,短暂休息后,史依弘要求再与伴舞们磨合全剧的一大看点:翠盘舞。唐明皇的扮演者李军击鼓,担任编舞的黄豆豆在一旁打着拍子,嗓子已经有些嘶哑。在高台上跳舞的史依弘,举手投足中透出从容与自信。

  排练结束,她又与黄豆豆及导演仔细讨论细节。她笑言:“我正在努力成为京剧院的‘著名舞蹈演员’。”

  我努力控制自己不流泪,把它好好唱下去

  解放周末:这次出演《大唐贵妃》,和18年前的心情有何不同?

  史依弘:这是一次充满回忆的圆梦体验。18年前的《大唐贵妃》有三组杨贵妃和唐明皇,分别由老前辈梅葆玖、张学津;李胜素、于魁智以及我和李军饰演。我演的是杨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最光辉的岁月。这一次我演完全场,感受了她传奇而悲壮的一生。

  解放周末:新版《大唐贵妃》做了哪些艺术上的调整?

  史依弘:当年的演出由于众星云集,观众更期待的是看角儿,所以在创排时既要考虑到经典唱段的保留,又要兼顾各位艺术家的表演特点。如今是一组演员演到底,观众对这部戏的整体性和剧情的流畅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所以新版本对剧本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调整。

  首先是当年的那段“贵妃醉酒”被改为了“寂寞长空冷月叹无情”的一段唱。《大唐贵妃》脱胎于梅兰芳先生的《太真外传》,这部戏的作曲以及梅先生的唱腔可谓登峰造极,一直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当年,大家觉得《贵妃醉酒》的旋律很好听,梅派的程式也很经典,所以将其安排在杨贵妃被贬回杨府、回想宫内生活的那段。但《贵妃醉酒》其实是一出独立的戏,与《大唐贵妃》的整体风格并不是特别符合。而且,从人物的心境来看,杨贵妃被贬回杨府后,心理落差极大,再戴上凤冠回忆过往的宫廷生活,有些不合理。所以这次我们一致同意进行更改,原来的唱词被替换,唱腔也做了一些微调,但是依然沿用了《贵妃醉酒》的“四平调”,更加贴切地表达杨玉环悲凉的心情以及对唐明皇的思念。

  18年前,由于时长原因,删掉了杨贵妃自尽前与唐明皇诀别的唱段,当时我觉得挺遗憾的。因为不管是跟亲人还是爱人,比如《白蛇传》《霸王别姬》等,诀别环节的处理都能增加整部戏的可看性和张力。在新版中,这场被封存了18年的诀别戏再次与观众见面,这场戏也是李杨爱情的写照。

  解放周末:在排练时,您苦练翠盘舞,这段《太真外传》中的舞蹈似乎颇具神秘色彩。

  史依弘:梅兰芳先生曾经改良了一整个系列的京剧古装戏,他在几乎每部戏里都设计了一段舞蹈,非常出彩。除了《太真外传》中的翠盘舞,还有《西施》里的翎子舞、《天女散花》里的绸舞、《霸王别姬》里的剑舞。京剧“唱念做打”的“做”里其实是包含着舞的,作为一门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载歌载舞是京剧不变的本质。

  翠盘舞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当年的《太真外传》没有影像留下来,我们谁都没见过梅先生的舞蹈。我曾经问过梅葆玖老师,他当时年幼,对父亲的这段演出也没有印象。能参考的,只有几张梅先生的剧照。照片里,他身着宫装,在一个面积不大的翠盘上跳舞,边上围着一群演员,挥舞着预示风、雨、雷、电的旗子。据说,梅先生和演员们把这些旗子扔过去又接过来。

  解放周末:听上去挺前卫的。

  史依弘:是的,梅先生的戏在当时都是很前卫的。听说当年的翠盘有内外两圈,外边的那圈是可以转动的,感觉像一个八音盒,中间有一个人在转圈跳舞。新版的翠盘也借鉴了这种设计,以现在的技术实现这种效果,当然不在话下,但是在当年真是不简单。这次我们还请黄豆豆对翠盘舞的群舞做了精心的编排,很有新意,展现了盛唐气象。

  解放周末:您曾说过,在演戏的时候只有自己心动,观众才能心动。这部戏最让你心动的点是什么?

  史依弘:在“马嵬坡”这场戏里唐明皇赐白绫给杨贵妃。唐明皇唱:“一见白绫七尺茫,难道说顷刻间天各一方?李隆基妄为男子汉,堂堂天子,不如平头百姓郎。”杨贵妃接着唱:“人生自古谁无死,只可叹与君王,相见恨晚,知音难觅。今日里,我与你有难同当。”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当舞台效果全部起来、情绪烘托到顶点的时候,我必须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要流泪,把它好好唱下去。排练的时候每次演完这段,都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走出来”。

  解放周末:《霸王别姬》是梅派的经典戏,也是您的保留剧目之一。您是怎么理解杨玉环和虞姬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在角色塑造上会做哪些不同的处理?

  史依弘:虞姬和杨贵妃的命运有相似之处,她们都为了君王牺牲了自己,令人痛惜。但两个人的性格不太一样,虞姬的自我意识要比杨贵妃更强一些,为了不拖累项羽,她赴死时是大义凛然的。西楚霸王是个多么刚愎自用的汉子,可是他对待虞姬的时候,又是那么柔肠百转,这种强烈的反差非常打动人。相比较而言,杨贵妃更单纯一些,更被动一些,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她能够做主的。在《大唐贵妃》里,她和唐明皇因为音乐和舞蹈而惺惺相惜,他们是眷侣更是知音。我在塑造人物时也会更多地展现她娇弱柔美的一面。

  假如梅兰芳在世,他会不会演金镶玉

  解放周末:京剧是唯美的艺术,梅派贵在中正柔美,您在塑造角色时如何既遵循梅派的传统,又向观众展现出自己的美?

  史依弘: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的美,我也没什么美的。我只是尽量去遵循梅兰芳先生的精神。梅派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它是中庸的、恰到好处的,梅先生无论唱什么、演什么,都是那么中正,让人舒服。他饰演女性角色,总能表现出她们最美最动人的一面。即使是《虹霓关》里的东方氏,丈夫上战场前她说,你万一死了我绝不会改嫁。可是丈夫死后,她上战场原本是替夫报仇的,一见杀夫仇人王伯当长得英俊,就立即改嫁王伯当。这样一个女性,梅先生演来也不会让人觉得讨厌。他在这部戏里一人演两个角色,在头本中演东方氏,在二本又改演丫鬟,演得特别活泼可爱。

  解放周末:去年,您一人演绎“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引发了观众热议。今年的一部《新龙门客栈》又突破了人们对传统京剧的认识。您觉得,如果梅先生在世,会怎样评价您的大胆尝试?

  史依弘:梅先生演的角色大多是雍容华美的,少有极致、激烈的女子。我相信,他心里其实特别想演一些不一样的角色。梅先生平生最喜欢的两出戏,也是我最喜欢的戏,就是《霸王别姬》和《宇宙锋》。为什么?就是因为有激烈的情感。

  《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多痛苦啊,她的父亲赵高命她改嫁秦二世胡亥,但赵艳容一心期待自己的丈夫能够回来,于是碎衣毁容,在金殿上假作疯癫,最终幸免。这部戏看上去是政治戏,但其实是父女之间差异极大的人生观形成的角逐。梅先生曾说,《宇宙锋》是他功夫下得最深的一出戏。可见,他是很喜欢那些有个性的角色的。

  但假如《新龙门客栈》摆在他面前,他周边的“梅党”可能不会让他演金镶玉:梅兰芳怎么可以在台上叼烟袋?怎么能演这种亦正亦邪的女性?如果我的老师卢文勤还在,他可能也不会让我碰《新龙门客栈》。

  解放周末:听说您曾经在表演时因为动作有一点夸张,就被卢老师批评背离了梅派的美?

  史依弘:那是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演《贵妃醉酒》,我研究了许多老先生的表演,上台时借鉴了一点其他流派的动作,哭腔有一点夸张,结果被老师批评了。因为梅派的风格是浅尝即止,浅浅的、淡淡的,让你觉得一口茶香在嘴里,刚感觉到,清香就没了,但回味无穷。

  解放周末:流派特色需要传承,但塑造角色也很重要。

  史依弘:京剧并不是模仿秀。不是说我严格遵循梅派的路,一点都不破局,我就能成为梅兰芳。梅先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不是每个京剧演员都能达到的。每个时代的观众、每个时代的文化土壤都不同,梅兰芳先生如果在今天表演,我大胆说一句,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他的美。

  我认为学“梅”,除了学习他外在的表演特色,更需要学习梅先生独到的艺术眼光和不懈钻研的精神,学习他创新、求变的精神。当年京剧的四大名旦就是通过创新才创造了流派啊。只有把流派的特色不留痕迹地融入唱念做打中,让它自然地流淌出来,让那些程式好像都不存在一样,才是真正的艺术。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 70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浅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就业总量保持了持续性的增加,就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失业率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依然必须从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 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中彰显工会作为

    山东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省委新旧动能转换等八大发展战略实施,动员组织全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汇聚强大力量。

  •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发展的共性特点

    世界各国对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设计,包括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程序和规则不尽相同。这种制度及机制上的区别与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阶段、法制建设水平、工人阶级力量的大小等都有着紧密联系。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