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写作是青春的擂台
陈晓明
//m.auribault.com2018-03-05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今天由培文“创意写作”和“《萌芽》新概念”来就“青春写作”做一个对话,非常有意义。

  说起来青春写作,可能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西方没有那么多人参与写作,整个社会对此也没有这么高的热情和关注度。

  但是中国的文化非常奇特,这种文化现象国家好像还没有给予特别的重视。

  中国这个民族曾经是以一篇文章来论定一个人的能力、价值的。在进入现代以前的千百年有科举制度,考进士、中状元,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才华,只要写好一篇文章,你就可以当一个县官甚至知府,或被点一个翰林。这是中国文化,特别特殊的文化,千百年来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方式来理解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

  曹文轩老师曾说:“能写好一手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这句话把这个时代青少年最需要做的事强调出来了,为青少年的人格精神提升和人文素质教育指明了一个方向。

  现在青少年的业余时间,一天到晚都是在手机碎片化阅读中度过的。有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的青少年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每天超过三四个小时。阅读方式过于零碎化和浏览化,这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手机给孩子们的知识、娱乐、智力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另一方面,碎片化的文化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间,也是有问题的。

  而写作能够让青少年坐下来、能够阅读、能够一笔一画地去写,对人心灵的培养,对人智力的培养,对人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世间事物认识深度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极其需要的。所以我觉得曹老师的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其实游戏就是一种比赛,比赛把游戏变得更加的规范化,把人的本能变得更加的规范化,变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更加有意义的活动。

  古希腊时候的奥林匹克一开始就是基于比赛。确确实实,人们今天的生活也主要由比赛构成,我们每天都期待各种各样的比赛,比赛给我们单调、无聊、沉闷、僵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节日氛围,提供了超越现实的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

  对于青少年来说,当然学校有其考试,其中一些考试对他们而言已变成某种束缚了,但是有一些比赛很好,特别是写作比赛。青少年能在这个平台上来比试,能够跟早年的、旧时代的一种比武一样,有一个机会、一个平台,青少年在一起切磋。用一支笔,用一种智力,用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的创造性来交流。

  从我们中文系的文学教育来说,确实也面临着这个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知道中文系——可能文史哲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整个学校最受重视的是理工科,文科能受到重视的主要是经济、法律。男孩子大多数都学了理工科,少数读文科的也选择了经济法律。很多重点中学学文科的绝大多数都是女孩子。整个文科班如果有5个班,男孩总数不会超过50个。而现在中国大学的中文系男女性别比例基本上是2∶8的结构。这是非常成问题的。

  那么我也设想,通过写作比赛这种形式,是否可激发男学生的豪气,激起一种对文化的英雄情怀,吸引更多的男生投身到写作中来?从而也让他们选择中文系。培文杯也好,新概念也好,还有其他的作文比赛。我们希望这种比赛不仅唤起更多的优秀女孩子参与写作,还有更多的优秀男孩子也能参与写作。

  今天的孩子对大学中文系教育的理解,他们最初的兴趣和对他们的召唤确实是与写作、与成为作家的梦想有关。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学生基于对写作的热爱来报中文系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些矛盾很难解决。热爱写作、热爱文学的人进不了985之类的高校,而综合分数高的学生,读几年中文系也不再从事写作或做与文学相关的工作了。一方面,固然,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人从事与写作、与文学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最优秀的一批人才不从事人文文化以及文学这类工作。但是,我想通过对青少年写作的热情的培养,从小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这个民族不管是从事哪项工作的人,都会保持一种很高的人文素养,都会有终生对文学、对写作的热爱,甚至终生都能写一手好文章。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社会都应该支持写作大赛,这样的活动确实能够召唤起青年的写作热情,鼓动起他们的青春热情,以及对文学的向往,从而提升我们整个民族中青少年群体的素养。

  (北大中文系主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