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开学的行囊,当盛放开阔的人生
李 斌
//m.auribault.com 2017-08-31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没有征途就没有行囊。打包入学的行囊,不要忘记打包好精神与梦想

  又是一年开学季,数百万学子将踏入大学校门。新生入学报到画面,不仅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别致风景,也勾连起不少“过来人”的岁月记忆。

  50、60后大学生开学,一床被褥几乎是全部家当,70后带来的是随身听、BP机,而电脑和手机则是80后的新宠。如今,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三件套”,担纲了新一代大学生的行囊主角。开学季循环往复,新生行囊却在不断翻新,从中足以窥见时代变迁、观念革新乃至风尚改易的脉络。40年前恢复高考之初,上衣口袋插一根钢笔就是流行的时尚,手表、皮鞋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但从那时起,先前大家眼里的奢侈品,隔上几年就会成为下一个时期新生们的标配。一代代人的行囊串联起来,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升级的“文明辙痕”。

  行囊里的物件在与时俱进,行囊里的感情却从未更移。从过去乘坐一二十个小时的绿皮车,到现在乘飞机坐高铁开自家小汽车,“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惜别中有父母的眷恋和期望,也有子女的不舍和成长。辣椒酱、腌黄瓜、咸鸭蛋,带着妈妈的“味道”去上学,将亲情包裹在行囊里;亲人殷切的嘱托、乡邻热切的盼望、恩师真切的祝福,把感恩铭刻在心间,带着乡愁走进大学,莘莘学子自会用奋斗书写青春时光,把光和热传递给更多人。

  也有人透过新生行囊发现,“开学经济”已经成为商家必争的节点。学生实际需要、父母关爱、市场促销等各种因素叠加,催生了开学前后的消费浪潮。有人背着一袋苹果上学,也有人集齐“苹果”3件套;有人置办行囊只花几百块,也有人“一掷万金”,随便一个手提包、几瓶化妆品可能就要数千元。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不想让孩子过苦日子,为孩子添备高档生活学习物品,无可厚非。但也不可否认,个别新生行囊里也潜伏着一些虚荣和跟风心理。而过度热衷名牌,以奢侈品为孩子壮行,让开学季异化成了“烧钱季”,也难免会埋下攀比炫富、奢侈浪费的种子。让孩子过一过紧日子、养一养艰苦奋斗精神,应是家长主持的“开学第一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种自卑感油然而生,但也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梦想。”一位网友回忆起入学场景,写下了这样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行囊可以说是家底和“身份”的外衣。走入校园意味着走出家庭,但毕竟没有完全脱离家庭的援助和父母的扶持。理性看待家庭背景的落差,对学生而言,是一堂心灵必修课,也都是一次成人礼。一位新生说得实在:“去大学重点是学习,哪有时间攀比。”放下攀比,放下自卑,拥抱学业,比拼梦想,校园里的青春时光定会五彩缤纷。

  没有征途就没有行囊。打包行囊,不要忘记打包好精神与梦想的行囊。盛放着开阔人生的所有可能,孕育着一生念念不忘、汲取力量的精神磁场,“象牙塔”里所有的欢笑与泪水、不舍与瞩望汇集起来,就是一幅亿万人追求梦想、尊重知识、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画卷。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