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月下旬,又到了各高校期末考试的日子,学生纷纷开启了考前“学霸模式”,“突击”复习,通读课本、理解和背诵老师所给出的重点,或是向学长学姐讨要相关资料,应付考试足矣。
在考试周中,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可谓盛况空前,偌大的图书馆内座无虚席,沙沙的翻书声传递着彼此必胜的信念;而在平日夜深人静的宿舍,考试周时也往往灯火通明……无论是图书馆的茫茫大军还是宿舍的通宵达旦,期末复习的过程逐渐演变成大家拿着类似的复习资料背诵,考试也变成了信息搜集能力、资料整理能力、快速记忆能力的比拼。
那么,靠考前“突击”就能获得相对不错的成绩,还有必要用一整个学期“精耕细作”吗?
期末集中复习相对比较疲劳,但效率较高,容易获得相对突出的成绩,其投入产出比较高,是一条在当前高等教育考评体制中过关的捷径。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主要原因是社会的考评机制,很多招聘单位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单,不少高校的奖学金、保研的考评也是以成绩或绩点为参照,如此一来,学生也以“快餐式”学习方法来应对。其次,大多数大学对学生的考核,还采取中小学课程考试方式,用一次笔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这让学生以应试态度对待课程考试,也认为考核没多大意义,“临时抱佛脚”,而考后把知识还给老师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再次,有的学生对一些课程不感兴趣,或者自己判断觉得没必要学却被要求学,因此,对课程采取应付态度,又或者课程枯燥缺乏吸引力,教师采取“灌输教育”方式,都间接造成了大学考前“突击”复习现象的盛行。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大学的评教机制,一些教师往往在考前给学生所谓的“重点”,造就了考前突击能考好的可能性。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北大就职演讲中曾说:“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作为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关注的是知识的学习,而不应该片面地注重分数的高低。一个极具讽刺的问题是,在考试结束后一星期,把相同试卷给你让你再答一次,多少“期末突击党”还有取得高分的把握?
诚然,只要不违反学校规定,选择何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的自由,但考前“突击”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大学生竞争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想要减少考前“突击”的现象,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大学是更高难度更高层次学习的新起点,而非十年寒窗苦读的终点,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收获知识。学生自己也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学历可能贬值,如果再以“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取得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就将大打折扣。
对于教师和学校层面来说,大学要引导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向本科教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质量管理,不能平时不加以考察,只是到了学期末举行一次集中考试。令人欣喜的是,在部分高校,一些课程的考察方式日渐灵活,往往会采用论文或者课程答辩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有很多发挥,是否真正掌握也一目了然。学校也应该认识到,是大学生们不希望通过“苦读”模式去换得一纸文凭在社会上无有所用,而是希望通过努力获得适应社会的技能。课程设置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大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大学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钱江晚报:放羊式的大学教育,该改改了 2015-02-06 |
考前迷信需理性“降温” 2015-06-03 |
任冠青:“作弊经济学”凭什么赢得市场 2016-01-08 |
燕山快笔 2016-04-08 |
出钱请人替课,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2016-04-29 |
考试焦虑症该怎么治 2016-05-19 |
“高考保姆”不是助考良药 2016-06-03 |
“突击式集训”于高校自招不见得管用 2016-06-12 |
应对自主招生考试,切莫病急乱投医 2016-06-12 |
高考为何能创造如此多“天价”商机 2016-06-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