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老师“蹭吃”,舆论何以悲情?
邓海建
//m.auribault.com 2016-04-28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有网友实名举报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大同初级中学老师们不交饭钱蹭吃初中学生营养餐。26日,记者前往调查发现,该校老师蹭吃学生营养餐已有3年,汉滨区纪委介入调查后,责成学校追缴回老师的饭钱。(4月27日华商报)

  “蹭吃蹭喝”、“财政拨款”、“留守儿童”……当这些关键词纠葛在一起,确实很容易点燃公众的暴脾气。理论上说,尤其在戾气横流的匿名网络,监督类新闻往往更容易引发群体性“痛打落水狗”现象。可是,面对笃实的老师“蹭吃”事件,跟帖里却不见多少恶言恶语,甚至难得有多少义愤填膺,反倒氤氲着一种将心比心的悲情。

  事情倒也不复杂:2013年4月,大同初级中学正式实施由财政拨款的学生营养餐工程,给在校学生每人补助一顿4元标准的午餐。据说学生营养餐开办后,大同初级中学老师就不掏钱而“蹭吃”学生的营养餐。校方的解释是:学校原来有教师食堂,自从开办学生营养餐后,教师食堂就被学生灶占用了,每天中午学生吃饭,需要轮流指派十多位老师维持秩序。照看完学生就餐后,值班老师也就在学生灶吃午饭,考虑老师们吃的是剩饭菜,也就没有收饭钱。

  情归情,理归理。既然4块钱的营养餐是财政送给孩子们的温暖,那么,教师跟着一起“蹭吃”,确实不太合适。再说,教师吃的究竟是不是“剩饭菜”,可能一时也很难说得清楚。好在事情曝光后,“老师的饭钱已经追缴到位,学校领导也在大会上作了检查,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已开始整改。”有监督、有问责,结局也算皆大欢喜。

  不过,不少网友似乎对这样的监督并不领情:比如,有人觉得“好歹说明饭菜的质量应该是没问题的”;又比如,有人认为“老师那么辛苦,给个午餐补贴不过分”;再比如还有人说,“我看过蜡笔小新,发现里面的老师是和小朋友一起吃免费午餐的”。

  这些想法,固然有诡辩的成分在里面,固然不值一驳,但也是民意在校园餐问题上的应激反应:一是营养餐乱象不少。截至2016年2月底,全国共有29个省份1360个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校13.6万所、受益学生3352万人。但这5年来,各种克扣或质量悬疑也层出不穷。两害相权取其轻,吃得安全,也许是公众最底线的要求。二是教师餐问题常年无解,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学生尚且有营养餐,教师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蹭饭”固然不对,让老师吃饱吃好,也不算过分的要求。再者,2014年7月,一封批评某高校校长“就餐特权”的信件在网上疯传,有教师指责校长“吃饭也吃出阶级差别”。师生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在吃饭上分出三六九等的故事,令人倍感纠结。当这些背景交织在一起,师生同吃营养餐,似乎就有了某种诡异的“温情”色彩。

  4块钱的营养餐,是孩子的就都留给孩子吧。就算真有剩余,总还有省钱的办法。一群老师在营养餐里“蹭吃”,确实有悖程序正义。但,弥漫在此事上的舆论悲情,未必是捣糨糊式思维,更多还是对当下教育生态的反思与拷问。听懂这份悲情,教育投入与改革或者会更有些方向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