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超级连接”指的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在网络化组织或社会中的多样性交流方式。这一主题体现着博物馆方面穷则思变、与时俱进的决心与观念。作为互联网世界中的一员,现代博物馆已不再满足于“被连接”,正积极寻求主动连接他人的可能性。
1905年,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在家乡江苏南通自费创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作为“开民智”的重要措施,开始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时至今日,全国博物馆近5000座,而且未来博物馆的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在很多城市,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名片,逛博物馆也日益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博物馆,因其丰富的馆藏、专业的介绍,本应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佳场所。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回忆笔者的执教生涯,鲜有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原因并不复杂。一来,校内教学工作繁忙,课程安排更是紧密。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前往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机会反倒成了奢侈品。二来,在这个互联网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参观博物馆并非学生获取信息、接触文化的首选渠道。对于校方而言,组织相关活动亦须劳心劳力。现场的秩序、学生的安全,都是不能不多加考虑的问题。博物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日益陌生的场所,而它的冷清,更是公众不愿目睹的局面。
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实物资料可谓其先天性的优势。馆内大量形象、直观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方新天地。参观博物馆,可以将课堂上的抽象知识生动地转化为他们易于接受的现实感受,从而引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与愿望。可以说,博物馆收藏的实物及其整体环境所内蕴的文化意趣,就是熏陶、激励、教育青少年的绝佳教材。
“互联网+”既然已是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博物馆自然不应落后于人。比如,湖北省博物馆已可以通过“云观博”智慧系统,使观众足不出户也可欣赏展览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还能实现互动与沟通。上述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毕竟,直观、形象的文物,远非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千篇一律的资料可比,它们可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不具备参观博物馆条件的地区而言,互联网技术更是福音。让农村与山区孩子也能毫无障碍地接触到博物馆中的丰富资源,正是“连接”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连接”绝不仅限于对技术手段的运用,博物馆也应积极入世,让博物馆服务不再受限于固定的展厅与活动,把馆藏资源主动“送”到社会公众的身边。自2015年始,广东省博物馆不断把资源和服务向地铁、机场、商场等城市专有空间推广,借助其人流优势,创造博物馆与公众的新连接。学校,自然也不该为博物馆所遗漏。与其坐等学生上门,不如主动出击,将博物馆的优势充分展现在年轻人面前。不久前,浙江省博物馆就在浙江大学举办了博物馆进校园活动。馆方不仅派出了三位资深讲解员,更是带来了许多文物的复制品,比如玉琮王、玉璧,吸引了众多同学的驻足。
物质形式上的连接容易实现,我们更应追求的是博物馆文化与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无缝连接。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人们走进博物馆,就是希望通过一件件藏品,打开历史的恢宏画卷,感悟古人的生活轨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从而获得人文、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要让公众尤其是年青一代与博物馆有效连接,必须让丰富馆藏“活”起来,让人们认同博物馆的价值,在心灵上实现有效沟通。唯有如此,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所有人的精神栖息地,连接起我们的灵魂。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2015-05-18 |
吕晓勋: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2015-05-18 |
快速发展的中国是世界的机遇而非威胁2015-10-23 |
兰苑的夜2016-02-22 |
期待岭南广场更“岭南”2016-02-25 |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2016-05-18 |
走近公众,博物馆还差点什么2016-05-22 |
【文化言论】博物馆常出“新”,文化服务才...2017-05-15 |
博物馆常出“新”,文化服务才走心2017-05-15 |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2017-10-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