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什么样的基础教育能适应未来
李玉兰
//m.auribault.com 2016-09-18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才能使孩子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全世界各国教育部门当前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知识的传授改变为能力培养。芬兰原本就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体系,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用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这一着眼于未来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和实践,对于全球基础教育发展无疑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基础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包括有自主性、社会性和工具性三个方面。自主性,即能够自主发展,包括培养和发展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素养。社会性包括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社会与国家等之间的关系。工具性也就是文化知识素养,包括掌握应用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其中文化素养是个体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必要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世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加强人文学科、推崇主题教学、构建自主评价体系以及提倡校园文化等,无不是从促进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入手。

  “必备品格”主要是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未来成长为具有社会适应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国民。基础教育正是学生开始感知、认识世界的时期,也是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人文学科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是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学科是守望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学科,是守望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学科。缺乏人文学科的滋养,只拥有科学知识,培养出的人就会成为“工具人”,而不是“社会人”。青少年应该学一点哲学,因为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正是基础教育应该着重培养的内容。语文同样,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与社会交流的基本能力,高效摄取外部信息、准确分析、理解信息,向外部进行自我表达,这是一个人终生成长的能力。

  如果说培养“必备品格”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属性,那么培养“关键能力”则有鲜明的时代属性。能力培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并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传统社会中,一个学生如果能够精深地掌握一门知识或者技术,就可以成为行业的精英人才,也足以应对社会需求,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很可能一个小小的技术发明,就足以使一个行业的传统从业人员失业。这就要求教育从知识传授根本性地改变为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学生不是仅仅掌握知识,而是具备迅速掌握一种知识的能力,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适应并调整出自己的应对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就是学习能力,面对新东西,能够知道如何去学习并且学会。

  与学习能力同样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可以理解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现代学科体系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学生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芬兰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题教学”就是基于这一培养目的。突破课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鼓励跨学科学习。同时,这种“主题教学”也能够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主动查找获取知识,而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本,这是基础教育基于时代变化的又一个特点。建构跨学科能力是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只有在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使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真正地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能力的培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