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筑梦路上 文化先行
陈晓燕 周志平
//m.auribault.com2016-09-05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只有对自己国家文化充满信心,才有底气在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坚守自己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份坚守关系着国家文化的发展走向。只有文化自信,才可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中准确找到自身立足点,才能自信地以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外来文化挑战,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令人耳目一新。由此,文化自信成为了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这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又极大地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这并不是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更不是他首次提出文化问题的重要性。早在2014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便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一、文化自信的现实重要性

  习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阐释铿锵有力,之所以在“三个自信”之外又加上文化自信,是因为一向以拥有五千年丰富的文化传统而倍感自豪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一方面,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复兴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实现文化复兴,首先要对自身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另一方面,面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历史任务,面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着的异常复杂的内外形势,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应对一切现实困难的必然选择。

  然而,追溯历史,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直到甲午战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逐渐减弱,人们开始大量学习西方诸国乃至日本韩国,学西方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中国文化自信心全无,丧失了文化主体性。钱穆先生曾沉重地指出:“中国一百年来,经不起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把自己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扫荡一空,不仅军事、经济、政治都向外国学习,连文学艺术,甚至日常人生都要学外国。”

  因此,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必须回归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体性、原创性。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崛起,同时是一个文明的重新崛起。世界文明的百花园里,中国的形象和位置理应更加鲜明地被凸显出来,这也天然地要求着我们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背后必须有文化自信这个更为根本的存在作为支撑。

  二、文化自信的传统内核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种精神力量,因其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与老百姓更为贴近,更容易获取认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承担着更为基础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支撑点。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核。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既强调中国应继续学习一切外国的好经验好思想,也大力倡导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身体力行,经常大量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这实际上是在发起一场新的文化革新,旨在恢复中国思想和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原创性。而正是这种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原创性的恢复,造就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时,习近平总书记又鲜明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

  但我们也应看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运用的问题上,社会上不乏有偏谬之处。有的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不加分析地极力推崇传统文化,甚至提出要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这显然与我们的道路自信是完全相悖的。而有的做政治工作的同志往往在文化传统修养方面又有所欠缺,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精华与糟粕的取舍等方面力不从心,要么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弘扬封建文化,因而难以接受;要么对传统文化进行不辨黑白的笼统接受。凡此种种,理解不足,传统文化修养的根基不牢,谈何文化自信!

  人类文明进程中,多少文明古国相继衰落,而唯有中华民族历经数次劫难而生生不息,靠的是深厚悠久而又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风起云涌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多少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旗帜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急风暴雨中褪色折断,只有象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靠的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成功嫁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这其中,既有传统的根基,又有传承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日用而不觉”五个字十分醒目,这说明实际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未离我们远去,而是已然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体现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但是不觉是有危险的,可能会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导致文化不自信,也可能会对于传统文化的糟粕的扬弃不够彻底而盲目自信。因此,在正确形成文化自信的价值观上,应该深入领会学习习总书记诸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讲话,打破狭隘的旧的文化格局,对过去的历史文化进行大梳理大融合。他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公平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打破各家各派的区隔,无论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都可以继承,不搞独尊。”

  三、文化自信助力中国梦

  筑梦路上,文化先行。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硬实力的背后理应是文化软实力润物细无声般的支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而“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则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得以继承传统、发展未来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只有对自己国家文化充满信心,才有底气在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坚守自己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份坚守关系着国家文化的发展走向。失去文化自信,就失去文化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源泉,就会使我们在东西方文化较量中失去自我,使我们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冲突中纠结不前。只有文化自信,才可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中准确找到自身立足点,才能自信地以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外来文化挑战,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来源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素养,来源于一百年来历代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与本土传统的有机结合,更来源于全球化语境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系列成果的创新和创造。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起源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更加不可避免。

  2015年,我国经济体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声音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积极发展。正如习总书记深刻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而这“三个好”的载体,则依托于一系列成功的文化产品的打造,依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水乳交融,依托于当前形势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大力打造文化产业,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尽显文化色彩、尽彰文化力量、尽展文化自信。(作者均系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副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