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网红经济算得上年度热词。连股市里都新增了一个同名的概念板块。网红效应还在蔓延:券商研究网红化,一个个卖方分析师抛弃严格的逻辑、审慎的态度,比拼着“语不惊人死不休”; 投资领域网红化,著名网红papi酱据称拿到1200万融资后,首次广告拍卖又卖出天价;作为网红大本营的网络直播更是“红不让”,各种自我泄密一时掀起围观热潮。
网红为什么红?背后显然有强大的利益驱动。一成网红,名利双收,用吸引眼球的方式实现商业利益的快速变现和增值,是网红炒作的根本目的。它裹挟利益喧嚣而来,吸引无数注意力,然后呼啸而去,追逐下一个热点,只留下一地鸡毛。
网红是时代产物,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百度发布的《95后生活形态调研报告》指出,1995年至1999年出生的95后总量约为1亿人,他们从出生起就与互联网为伴,最爱做的是刷屏、晒生活和吐槽。相比现实生活,他们更喜欢网络上的娱乐和社交。可以说,以95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环境,为网红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一开始基本存在于网络生态的下层,多数是网店店主,给人的印象大多是锥子脸、大眼睛,每天发着经过修饰的美照。如果八卦一点,还能联想到“天王嫂”、凤姐等。
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 显示,2016年网红产业产值(包括相关的商品销售额、营销收入及生态其他环节收入),预计接近580亿元。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井喷式增长的中国电影2015年全年收获440亿元的票房收入。可以说,网红产业链已经成为中国服务产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就此而言,网红并非都是洪水猛兽,客观上网红产业还起到了增加就业、提升服务效率的作用,而且能够降低社会信息成本、弥合阶层分歧。
但是,当网红发展过于膨胀、畸形,甚至超越网络经济本身,变成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变成梗阻交易成本的信息肿瘤,变成资本不择手段逐利的工具,变成践踏社会道德底线的破坏者之时,它就应该被社会警惕。
目前,大量资本在追逐网红这头“站在风口的猪”。围绕网红衍生出的投资链令人眼花缭乱:“网红孵化公司”“网红培训班”应运而生,网红推手、网红营销公司、水军公司变得泛滥。但是,逐利天性驱使的资本从来都不是活雷锋,将巨额资本投放在网红产业链,自然有其利润回报的需求。如果网红产业链能在短时间内积聚起巨大的流量效应,资本自然就能赚得盆满钵盈。
可以想见,资本拼命给风口的猪打气,不是要观看猪飞起来的奇观,而是要在飞猪落地之前套现走人。当网红这口飞猪膨胀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脱离地面,也就和实体经济越发脱节,泡沫风险不断积聚。这样下来,早晚会出现泡沫破裂无人接盘的恶果。
而在社会层面,一成网红便名利双收的观念正在影响着年轻一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当网红,渴望一夜成名。还有更大的群体在关注网红——网红受众的“宅文化”,正在让更多的人体质弱化、失去活力。不少年轻人包括大学生,热衷于吐槽、弹幕,却离现实生活十分遥远。换个角度思考,如何在网红时代让年轻人保持应有的锐气,保持现实生活的热情,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艰巨挑战。
更有甚者,还有个别网红在尝试不断挑战道德底线、背离基本规范。因为网红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只要吸引一定数量的粉丝,就有机会成为“人气王”。所以,网红的出发点就是靠标新立异、追逐名气。只要成名出位,吸引粉丝,“黑化”“丑化”有的人完全可以不在意。屡禁不止的网络直播淫秽事件,其利益来源就在于网络观众“打赏”。如此畸形的机制,屡屡踩踏道德底线,应当予以整治。
我们拥抱网络,也乐见网红产业的勃兴,但对于某些脱离地心引力的网红、对于背离基本社会道德甚至违法的网红现象,应该心存警惕,必须加强监管。(作者为同济大学副教授)
冷眼看“网红经济” | 2016-03-29 |
把“网红”做成时代印记 | 2016-03-29 |
“网红经济”:靠“低节操”吃饭走不远 | 2016-03-29 |
城市马拉松的虚火该降了 | 2016-03-29 |
国民偶像的嬗变意味着什么 | 2016-03-29 |
网红经济“炫”在哪儿 | 2016-03-29 |
网红能否撑起一片新蓝海 | 2016-03-29 |
网红经济应有益于公序良俗 | 2016-03-29 |
出名 | 2016-03-29 |
别小瞧大街小巷的时尚小店 | 2016-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