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
刘萍
//m.auribault.com 2016-03-31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由商品输出国变成资本输出国,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引进外资。这表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正在国家层面上加快实施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新战略。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下,我们要积极作为,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争做中国对外开放的“推动者”,做中国对外经济的“践行者”,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一、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做中国对外开放的“推动者”

  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最新动向。“十三五”期间,中国对外开放的特征是全面开放、深度开放,是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是对内、对外同步双向的开放,对外开放的任务是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积极扩大进口,对外开放的目标是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同世界各国的战略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而在对外开放的态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对外开放的成就和对外开放的决心,并不能掩盖对外开放进程中的杂音。近年来,唱衰中国经济声音时有耳闻,选择性发声或失声现象时常存在,对此,我们要充分预估和研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多角度、全方位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开放政策,着力讲好四个内容:一是向世界讲清事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不会动摇、不会改变,坚持自力更生、立足国内市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的指导方针,我们不但要继续开放,还要让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给国际市场吃一颗定心丸;二是向世界讲透道理。中国对外开放不会成为全球经济秩序的“麻烦制造者”,恰恰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推动者”,中国将遵守世界贸易规则,改革成果将惠及世界其他国家;三是向世界讲好故事。中国的发展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发展模式,其在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四是向世界讲明立场。中国对外开放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是放弃正当权益去迎合国际经济合作,更不会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去获取国际社会对改革开放的支持。强化底线意识、坚守底线思维是我们对外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红线”。

  二、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做中国对外经济的“践行者”

  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了解世界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当前,国际竞争正进入“后危机时代”,迫切需要中国增强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而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不是用语言去作简单的思想交流,更多的是用各国自己的经济理论表述本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和运行机制等环节发出的对外声音中,我们常常找不出符合国际主流经济学规范的语言,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表述仍然处在经验话语或西体中用的状态,造成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数据。

  对外话语权问题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最重要的还是落实在行动自信和行动自觉上,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用中国的经济理论凝练中国的经济实践,用中国的经济实践构建既具有当代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主流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当下,增强中国对外话语能力,重要的是做到三个坚持:一是要坚持道路自信。中国经济影响力具有全球效应,不仅能以强劲增长向世界贡献动力,也能凭借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总结出符合经济规律和特点的中国方案向世界提供智慧理念。二是要坚持立破并举。在强调中国经济发展主体性的同时,既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来解读和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也不能用老眼光、旧思维分析和探讨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找准机会敢于出招,找对地点善于亮招,冲破西方舆论藩篱,抢占中国话语有利位置。三是要坚持创新思维。抓住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迫切寻求新增长动力的有利时机,聚焦国际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短板持续发声,坚定地用中国话语合理解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类规则,推进中国话语地位从国际边缘走向国际中心。

  三、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更需要我们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争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从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来看,联系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一把钥匙”就是推进文化认同,历史上,文化差异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国际贸易中所产生的大量额外费用,还表现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所缺失的标准规则制定权。

  鉴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攀升,加之“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等国家战略任务的提出,减少因文化差异给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就成为一项新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必须积极面对和认真研究:一是通过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挖掘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和恒久魅力,不断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通过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用我们自己的民族语言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以经济为纽带,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逐步找回中国优秀文化的自信;三是通过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将中华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承好,将“平等友好、互利互惠”等古代丝绸之路理念倡导好,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铺好文化路,架好文化桥。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本着这一重大判断,我们要积极推进自身角色转型和任务转型,积极适应对外开放新态势,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坚定地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