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家“不像专家像庄稼”(组图)
//m.auribault.com 2017-09-1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心系民生,不像专家像庄稼

  因在基层难以发表高水平论文,教授当了12年还去不掉一个“副”字

  在基层扎久了,那个从机关下来的刘占德也多了几分“泥土气”:

  运动衣、牛仔裤,一身朴素打扮,皮肤黝黑,普通话里还夹杂着浓重的方言口音。农民说他,不像专家像庄稼。但其实他挺“洋气”,之所以选择从事猕猴桃的示范推广,也是深思熟虑之举。

  2007年,西农大决定在陕西各地的特色农业主产区建立8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站,集科研、教学、示范和推广于一体。刘占德主动请缨下站。

  “领导让我去搞苹果,我想,反正都是从零开始,还不如去干猕猴桃。”刘占德说,他早就做过功课了,这小小猕猴桃看上去不起眼,但长在深山、营养丰富,还很有“国际范儿”,能与国际市场接轨。

  刘占德兴冲冲地申请到学校的项目,到新西兰皇家园艺与食品研究院猕猴桃研究中心进修学习。一年多的时间,育种、建园、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储藏保鲜,他一个流程没落下。果园、实验农场、科研单位、工厂,他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新西兰同行议论纷纷,“这个中国人过得太苦了,连出游的时间都没有!”

  学习过后,刘占德看到差距,更有了信心,“我们暂时落后是因为没重视,可别叫我们认真起来。我们一重视,肯定比你们做得好!”

  不承想,学成归来刚到试验站报到,他就迎来“当头一棒”。因为是半路出家学习猕猴桃,同事不信任、群众皱眉头。风凉话也纷至沓来,“机关的人,肯定是来镀金的,不长久的!”

  接下来的事,令风言风语者刮目相干。刘占德找朋友借钱买了辆小车,有事没事就往山里钻,他想看看陕西的猕猴桃产业,究竟和国外的差距有多大。

  半年后,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出炉,直指当地产业之弊:品种混乱、缺乏规程、无序发展,农民自发种植,产销加之间的链条没有打通。他还开出“药方”:突破口就是要有技术规范和标准。另外,中国是猕猴桃原产地,完全可以通过挖掘自有种质资源,在品种上参与竞争。

  这份报告一下打开了局面,刘占德就此行动起来。他从学校吸纳一些新鲜血液,研究土壤的、植保的、育种的,组成系统的研究团队。陆续收集了27个品种或变种、2000余份种子材料,建起种质资源圃。研发出一套优质壮苗快速繁育体系,果园从建园到达产的时间缩短两年。

  8年过去,刘占德团队培育的脐红、农大金猕等4个新品种,果型漂亮、抗病丰产,累计推广近10万亩,带动了一大批专业大户发家致富。在示范站带动下,眉县的猕猴桃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5万亩增长到如今的30万亩,成为陕西的猕猴桃优质产区。他本人包扶的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村民自发将村里的一条路命名为“西农路”,以表达感激之情。

  尽管家就在40公里外的杨凌,但刘占德仍每年超过200天住在试验站。在这里,他陆续培养出13名硕士研究生,昔日破败的试验站也发展为农业部国家猕猴桃创新基地。

  “我到42岁才真正找到人生想要做的事业。既然选择了猕猴桃,就把一生交给它。看到群众因为猕猴桃脱贫、致富,我特别高兴!”言及此处,这位硬邦的陕北汉子竟潸然泪下。

  被他帮助过的群众,都心存感激。几年前,刘占德有次下乡查冻害,车子停在路边。一个猕猴桃专业村的村支书驾车路过碰巧看到,非要拽着他去家里吃饭。这时,另一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经过此地,一样抢着要请刘占德吃饭。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一家炒菜,一家出酒。

  平时不胜酒力的刘占德,那天一醉方休。

  从最初8个试验站起步,截至目前,西农大已在全国15个省区建立了粮油、果树、蔬菜、畜牧经济林等26个产、学、研“三位一体”农业试验示范站和40个示范基地。每年有超过300名科教人员常年深入一线,与地方1000多名基层科技人员组成团队,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

  和刘占德一样,核桃专家刘朝斌的课堂都在田地里。因接地气,他的课总是特别受欢迎。

  “你看,如果三个主枝这样分布,彼此夹角120度,是不是无论太阳在哪里,都能透光通风?”刘朝斌把自己当作一棵核桃树,伸出双臂、比比画画。

  这位西农大林学院的副教授,每年要在陕西陇县、宜君、黄龙的核桃试验站驻站超过百天,在“田间课堂”开讲90次以上,每年培训的农民近万人。

  “别的教授讲课,画了一黑板,净说咱听不懂的理论。刘教授三言两语我们就明白了。”陇县?俚紫抡蚝颂易ㄒ祷д沤鸱妓怠?/P>

  语言接地气,研究的也是群众生产中的问题:他研发的“地膜包扎法”,将核桃嫁接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被陕南农民称为“一场核桃革命”;就地取材的“穴贮肥水”技术,用3桶水就能管好核桃树,在关中渭北旱塬推广近5万亩,产量提高50%。

  常年在地头,刘朝斌看上去比农民还要朴素几分:不修边幅、皮肤黝黑,发黄的指间夹的是5元一盒的香烟。也因在基层难以发表高水平论文,教授当了12年还去不掉一个“副”字。

  对此,他一笑置之,“咱搞农业的,让农民得实惠就够了!”

  在农民眼里,这批推广专家,就代表着西农大和农科城。多年来,西农大的试验示范站先后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50余项,累计推广示范面积超过3亿亩,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亿元,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技骨干和职业农民50万人次。试验站甚至有了“国际范儿”,陆续和15个国家210多名专家和国内外60多家科教单位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1 2 3 4 5 共5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