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农民院士”朱有勇:少说道理 多拿成果
//m.auribault.com 2017-09-1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扶贫不只是所谓的“奉献”,还能带来科研产出

  当然,朱有勇并不是一个人做这些事,他把自己的科研团队带进了“扶贫大军”。

  4年前,当年轻的女博士魏薇跟着导师朱有勇奔波五六个小时,放下行李直奔田间地头时,她有些困惑:“怎么刚开始博士生涯,就先整起了土地?”

  朱有勇不仅懂农民,也懂自己身边的这些科研人员:“他们还年轻,如果来扶贫,只是所谓的讲‘奉献’,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和未来前景没有帮助,谁有动力来呢?”

  走进澜沧县思茅松林,一种名为三七的大宗中药材品种,正在这里生长。中国工程院派驻澜沧县竹塘乡挂职副乡长毛如志博士说,一旦实现大面积的有机种植,预计每亩产量可达50公斤至80公斤,村民每亩林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万元。

  然而,种三七有个难题,即种完一茬后,十几年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种植三七,农业上称这种现象为“连作障碍”。按照朱有勇的说法,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不停地探索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如今,他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借助思茅松林下自然环境,攻克了三七育苗“连作障碍”的最后难关。

  “解决了这些问题,于科研人员是巨大的科研产出,对农民也是巨大的经济收益,何乐而不为?”朱有勇说。

  事实上,他自己的“成名之作”也来自土地。

  有一次,朱有勇出差,途经云南省石屏县境内,路边田野里的奇异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稻瘟病”的现象则很轻微。“这其中的门道,是否跟农民有意无意栽两种不同水稻有关?”

  朱有勇开始了试验,在试验田分小区试验,按照不同的间栽方式、间栽组合进行种植。这种看似古朴的种植方法,却有着重大的科研价值。

  2000年,朱有勇团队的成果《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杂志发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同年,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这就是朱有勇教授团队找到的控制病虫害的机理:“物种之间都是相克相生的,我们就找一个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合理地去配置它。”

  他说:“我们的成果来源于农民,也要回馈给农民。”为了让农民搞明白,他专门编了12字的顺口溜: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也就是说,要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样,明年就种另外一种作物,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稳产、优产、高产。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还能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就叫幸福”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导班”的招生现场,朱有勇总会向面试的农民提一个问题:会唱拉祜族的歌曲吗?如果对方回答“不会”,朱有勇则建议他“回去学一学”。

  这在朱有勇看来很重要,“我不是教书呆子”,他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与农民、农村天然的有机结合,知道农民想要什么,大家一起搞生产,自然要快快乐乐地搞!”

  朱有勇原本就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农民,年轻时当过生产队长。1977年,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他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一辈子从事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

  这样的经历用他的话说,先是“逃离”农村——农村太苦了,很多人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但阴差阳错学了农业,最终又回到农村,成了一个“更会种地”的农民。

  当被问及怎么看“农民教授”这一称号时,他说:“做教授还能跟农民结合起来,解决农业上的问题,还能跟我们农民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跟农民一起抽烟筒,我觉得这是挺幸福的事情。”

  刚开始,村里的农民对这位来自大学的院士“敬而远之”,如今,见了他就亲近地叫“朱院士”,说他是一个农田里的庄稼好手。

  今年夏天,云南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杨生超跟着朱有勇来村里调研,他亲眼见证了晚餐后村民拉着朱有勇,不愿他走的情景:三两个村民拉着朱有勇的手,十来个村民在外面围着,还有几十个村民跟在后面,有的手里还端着酒,一起唱着当地的民族歌曲《实在舍不得》——“你留下那情像火塘燃烧着,还有好多酒没喝,最怕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

  杨生超把这个情景拍了下来,视频至今还存在自己的手机里。有时,他会翻出来看看,提醒自己:“一位科学家,做到这个份上,也是值了!”

  朱有勇的学生郭文峰至今记得一个细节,当他和同学一起问朱有勇:“老师,您印象里有没有让人感动的一件事?”

  朱有勇沉思了一会说:“一次又累又饿的时候,一个农民给了我一桶土豆,我吃得很饱。”

  在郭文峰的记忆里,朱有勇说这句话时,情绪很平淡,却如此实在。(邱晨辉)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