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新陈代谢 道器相济
写在《国家宝藏》开播之际
赵 彤
//m.auribault.com 2017-12-1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更多

  如何用现代传播方式让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得到当代传承?近年来我国电视人围绕着这个“三传”课题,可谓殚精竭虑,不遑启处。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到《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单是电视综艺节目就做出了多层次的实践,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效果。开播于2017年年末的《国家宝藏》,无疑是继续前进中的一个足迹。这个足迹与以往的又不太一样。

  自汉字、成语、谜语到诗词,传统文化由字词,进而延伸至章句,其蕴含无疑是在递进,在升华。然而无论是字词句章,都不出于语言文字这个抽象思维主导的范畴,可知而不可见,其中想象的美可悟得,而形象的美难现。《国家宝藏》的一个突出优长是,它让传统文化以器物的形式具象在观众眼前,《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历历在目。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传统文化在这里以实物实证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中国传统书画之道,于《千里江山图》中可见一斑;传统瓷器工艺的复杂流变于“各种釉彩大瓶”上层层叠现,而文字的衍化轨迹于石鼓之上可征。道在器中,器承道法,道器相济,虚实相生。传统文化的精神就在其中。

  当《千里江山图》展开时,解说涉及到了宋代的另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就观众席和荧屏前的百姓而言,知道后作者多,而知前作者少;知张择端者众,而知王希孟者寡;知道工笔画、水墨画者多,知青绿画者少。至于瓷器,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怕也是知唐三彩、青花者占大多数。至于古文字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知石鼓文的观众数量怕远不及知道甲骨文的多。《国家宝藏》第一期节目,虽则重在推出某一历史时期之一物,但兼及此物前后周遭的联结演变。焦点在眼前,背景在其中,前代如彼,后世如此,这种承庚接续、继往开来的传统文化观,既表达了传,又蕴含着统,这在由17种烧制法集成的“各种釉彩大瓶”上展现得尤为充分。而其中所昭示的,传统并非某一点,而是一条起伏连绵的轨迹的道理,更为耐人寻思。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并非某一汪潭水,而是后浪推前浪的长河。新陈代谢,代有传承,代有创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与世偕行的精神就在其中。

  在《国家宝藏》中,不唯有物还有人。

  其中有古人,如宋徽宗、王希孟、司马池、司马光这些历史当事人;还有冯海涛、仇庆年、故宫志愿者解说团队、梁金生等国宝的研究者、守护者这些今人;既有单霁翔等9位专家博物馆长;还有张国立、李晨、王凯、梁家辉这几位解说演绎者。他们分担着起承转合的各自功能。故而,讲青绿画的叙事线,始自王希孟的画作,承于冯海涛的研摩,转于仇庆年的颜料制作,合于他们与李晨共同宣读的誓词。文化传统的时间脉络,在传承人、传播者的多样性上展开,聚焦于传统文物,衍射于传承之人。这样的人物-角色结构,如众人拾柴,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传统文化之于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思考,不唯在器物之中,也在演播室之中。

  上世纪80年代初,张明敏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响了《我的中国心》。那首歌描写的是一位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于祖国、故土,有身之所处造成的游子,于民族文化、历史精神,也有神之所系而出现的“游子”。而后者之“游”,相当的根由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精华给予开掘光大的怠惰,乃至以躺在“四大发明”、长城、熊猫上为满足,无暇深耕、不勤细作,传统文化因而由庞大细密的体系,萎缩为若干断点、标识。文化不自信,必有文化之“游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最深沉的是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不仅是此前“字词句章”类节目的延续,更是一种延伸。它初步地展现出对传统文化是综合性、体系性存在的认识,并予以较为生动的多层次展现。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入了。

  昔有故事,魏惠王说:“寡人之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齐威王对以“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继而列举了四位贤臣以为齐国之宝。《国家宝藏》最终要评选出9件国之重宝。而仅就第一期节目来看,王希孟的创新精神、司马池的求实情操、梁家父子护送石鼓南迁的毅力,这些存在于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气量、气度和气节,不啻为宝中之重宝。《国家宝藏》的创作者们点到了此处,盼望着卒章时能予以着重。

  (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