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m.auribault.com 2016-07-26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6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批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象征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文物是文明的深厚滋养”,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我国数千年以来遗留下来的数不胜数的文物,是一部中华民族物化了浓缩了的文化史,是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与重要见证。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当今中华儿女传承古老文明的历史责任,也是当代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老祖宗留下很多的瑰宝,文物就是其中最具含金量的一项。这些好东西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的智慧和汗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铭刻着祖宗先人奋斗的印记。

  我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根源就在于我国有以“四大发明”为主的发明创造。一件、一宗、一处文物的身上,自身的使用价值是有限的,但承载的精神价值是无限的。精神价值可以演化成多元社会价值,成为今天铸梦奔小康的强大动力。它能厚积薄发,与时俱进地释放文明的源动力;它能古为今用,激励国人创造更多的辉煌成就;它能融会贯通,以精神文明反作用物质文明。

  文物维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奋起,其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在我国数不胜数的历史文物中,民族精神得到了生动形象的体现。文物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文物能够完成文化资源到精神资本的转换,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国的许多文物是证明我国拥有地域、海域、水域等主权的不可替代的铁证,考古发掘与科学研究我国领海、内水、境内等中的文物,可以有效加强民族团结,遏制民族分裂,捍卫我国领土的完整与国家主权。

  文物可以促进科学研究,推动经济发展。我国早在公元前250年前就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能工巧匠与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俯察地理、仰观天文,其科学研究涉足诸多领域:医药学、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文物,是我国历史发展时期数不胜数的科学技术的物质载体,极具研究价值。对这些文物进行研究,可以探究凝结在文物中的高超的工艺技术以及深奥的科学原理,传承其中的科学技术。我国很多地区凭借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资源,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文物不仅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文物保护 人人有责

  文物保护工作将如何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提出了十六字工作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他指出,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指示中,总书记对广大文物工作者也提出殷切期望:“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加强文物保护,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厚植道德沃土,用文明的力量助推发展进步。文物保护要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要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为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保护文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让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是文物利用的创新探索。合理利用,保护是前提,适度不能过度。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要在文物保护过程中,构建以国家保护为主、社会全员参与的健全的文物管理制度,妥善处理保护文物、规划城乡建设、建设重大项目的范畴。要合理解决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文物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物资源涵盖了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不仅传承了草原文明,同时也丰富并深化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内涵。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旧石器文化的石器制造场与其它遗迹,将草原地区历史提升到了50万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等可以看作是以龙和花(华)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共同体结合到一起,从而迸出文明的火花,所以,中国文明曙光的出现,确定了草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文物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草原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工作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举措,推进自治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执笔人:孙永刚)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