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守望民族记忆的那缕“乡愁”
侯磊
//m.auribault.com 2016-04-14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更多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近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文物,是不会说话的历史存档。文物浓缩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凝聚着文明发展的历史脚印。文物的不朽,正在于其中沉淀下来的民族记忆。夏鼎商彝、秦砖汉瓦、唐彩宋瓷……从一件件文物珍宝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民族精神跳动的脉搏。

  文物,是民族记忆的“乡愁”。有了文物,我们才晓得自己从哪里走来,为灵魂找一处栖居的家园。文物若被破坏,遗失的不仅是文物本身,更破坏了民族记忆的基因密码。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地带,能否留得住承载民族血脉的遗产?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能否避开长存于此的历史遗迹?我们不仅要算开发成本的经济账,更要算关乎留根护魂的政治账。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忧患意识,呼唤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展现了维系民族精神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

  承载民族记忆的历史文物,是炎黄子孙的“乡愁”。近年来,从第一次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到中央财政连年增加文物保护资金,从加紧重要文物抢救到加大破坏文物查处执法力度,一批珍贵文物正逐步“活起来”,走近百姓、走向世界。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作为世界文物大国,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历史文物面临着新的危机,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敬畏历史才能创造历史。各级只有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爱护之责,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才能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让民族精神的光芒穿越历史、照进现实、点亮未来。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