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邮箱登录 通行证登录 宽频版 网站地图

执行不力 汽车三包还需常态监管

//m.auribault.com 2014-03-03 08:1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消费者期盼已久的“汽车三包”正式实施,至今已4月有余。那么,消费者是否实现了有法可依?从实施以来的各种现象看,应该说,“汽车三包”对于汽车消费市场的逐步规范、完善来说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路依然漫长。

三包效力显现,车企欲蒙混过关

据汽车投诉网数据显示,2013全年接到有效投诉12650宗(不含邮件、电话、传真等其他方式),相比2012年的10492宗增长了20.56%。而全年实际成功退换车也由34例提升至41例,同比增长20%。投诉基本涵盖国内目前所有在售乘用车型。

有法可依,让汽车消费者的底气越来越足,维权意识逐步提高。然而,汽车三包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之时,也动了车企的“奶酪”,导致了部分车企在执行环节,试图通过隐瞒、缩小覆盖范围等,蒙混过关。

总局发威,加强监管确认无疑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汽车生产者信息备案公开情况评估结果》,评估显示,截止2013年12月16日,已对104家汽车生产者提交的汽车三包备案信息完成评估,共发现13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包凭证和保修保养手册两大类问题。

根据质检总局的评估,多家车企在三包备案信息中把本该享受三包的零部件排除在外或归入“易损件”、“特殊零部件”;甚至有部分车企至今仍未向质检总局进行三包信息备案。这足以反映车企在面对三包规定时的消极态度和投机心理。

这与三包实施之初形成鲜明对比。去年9月,在政策实施之前,大部分车企均高调宣布消费者购车可提前享受三包政策,这也让外界对汽车三包充满美好憧憬。如今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成功的营销。

此次质检总局的评估,主要针对的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规范执行三包规定方面的漏洞,而对于三包规定本身的不完善之处,并未过多涉及。另外,对于车企整改不力或情节严重的,质检总局将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面对不小的三包成本,这样的惩罚措施对于车企究竟有多大的“杀伤力”,可谓一目了然。

虽然质检总局的此次“表态”似乎有些偏软,但其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汽车三包规范执行的态度可谓相当明确,加强监管的信号确认无疑。

多规并行,应形成合力

1月8日,在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上,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副司长汪立昕透露,机动车产品安全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加之,已经实施的汽车召回制度以及将于今年“3.15”实施的新消法等,与汽车三包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使得中国的汽车消费环境法律、法规趋于完善。

汽车市场需要各项法律、法规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保驾护航。而一个好的政策,除了要尽快完善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外,更需要相关部门实实在在地落实监督,实现常态化的监管。(中国经济网汽车 郭涛)

编辑: 李晨

京ICP证100580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本站地图|投稿邮箱|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