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将大众定义为“准国有”企业,根据其高层都有“很强的进取心”,且“内部管理等级森严”,以及下级“兢兢业业”,就“最合理的推断”——大众“为完成销售目标铤而走险,不惜造假”??真不知这是怎样一个国企或“准国有”因此就会造假的神逻辑,更何谈“启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柴油车排放造假,这起“大众‘尾气门’事件”的发生令人震惊!但是,就在国庆节长假前,一个被多处转载的文章及其观点:“德国大众汽车的丑闻,问题出在体制上”,并且是一个国内著名宏观经济学家所自称的“最合理的推断”,也同样令人震惊!
9月30日,多家网络媒体转载《李稻葵:德国大众“尾气门”事件对中国国企改革的启示》(以下简称《启示》)。其标题下的核心观点(或称文章提要)开宗明义:
德国大众汽车的丑闻,问题出在体制上。大众汽车作为一家准国企,尽管其高管具有很强的进取心,但其管理类似政府部门,下级为完成任务必须兢兢业业,甚至可能为完成销售目标铤而走险,不惜造假。
作为著名宏观经济学家,李稻葵有着一系列“高大上”的头衔,据《启示》刊发媒体对作者的介绍:
李稻葵:
任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介绍: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让人震惊的是,就在涉事国家政府刚刚展开对“大众‘尾气门’事件”的调查时,作为大洋这边的宏观经济学家就先声夺人地给出所谓”最合理的推断”。那么,得此结论的事实根据何在?
《启示》全文共分4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大众汽车造假事件:体制和经营上的深层原因值得反思”为题,在较为客观地评价了大众之后,直接阐述“根本的问题出在体制上”的观点:
从我接触的人士看,大众集团的各级工作人员也都非常称职和尽力。此番大众汽车的“尾气门”事件,在我看来,有其长期的制度性原因,根本的问题出在体制上。
也许是为了扣题,以便“启示”中国的国企改革,作者特别做了一个比喻:
在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类似于中国的一汽加上汽再加东风集团,属于准国有性质的企业,具有很强的‘进取心’。大众集团长期以来追求全球乘用车第一的皇冠,努力追赶丰田汽车,并终于在今年上半年如愿以偿,销量超过了丰田。
随后,笔锋一转,作者就谈到了大众作为“准国有”企业之“弊”:
反观内部经营管理,身为大型企业集团的大众,内部的等级性、阶层性比较强。相对其他汽车企业来讲,其内部管理运作比较类似政府部门,上级对下级要求比较严格,下级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必须兢兢业业。
文章举例说:“大众公司的进取心,从近年来积极大胆地把双离合变速箱(DCT)引进乘用车系列可见一斑。许多汽车业内人士告诉我,这一决策是极其冒险的,因为双离合变速箱(大众亦称DSG——引者注)技术并不是非常可靠。果然,最近几年出现了因为过热而启动系统保护,致使汽车瘫痪的事故”。
然后作者就“最合理的推断”出结论了:“此次‘排污门’(原文如此——引者注)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在调查之中,但我认为,其中的根本性因素无非是上层提出销售目标,而下级不惜一切完成任务,最终铤而走险去造假。大众集团高层迫切想把柴油技术尽快向北美推广,因为北美市场是大众汽车的软肋,是大众多年以来在销量上难以超越丰田的掣肘因素。上级要求在美国推广柴油技术并不断加码,下级只能尽一切手段完成任务,我想,这应该是对此次‘排污门’(文中把“尾气门”和“排污门”交替使用——引者注)事件产生机制最合理的推断”。
尽管文章在第二部分曾再次提及“大众积极进取,内部管理等级森严,如此酿成今日的错误”,但作者始终没有给出是国企或“准国有”,就一定造假的必然。反而“车轱辘话“一般地不断提到:大众高层都有“很强的进取心”、“内部管理等级森严”、下级“兢兢业业”......然后就“为完成销售目标铤而走险,不惜造假”,真不知这是怎样一个国企或“准国有”,因此就会造假的神逻辑,更何谈“启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呢?
的确,国有企业是有不少弊端,如干部任用机制单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市场意识差、监督机制弱等等。但并没有“国企一定会‘造假’”的必然。况且,“很强的进取心”、“等级森严”和“兢兢业业”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企业,大众如此,宝马、奔驰不是吗?其他汽车巨头还有更甚的吧!这与国企或“准国有”,还是私有等体制无关,更不是一定造假的必然。历数各种各样的造假案例,古今中外,何来体制之分?你说国企应该从大众造假中得到“启示”,但日常生活中实在不乏:“中国的私企为什么爱造假”的疑问,以及《揭秘为什么民营企业会成为造假的主力》的分析......
对于“造假”一词的解释,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专有名词,属于现代词汇,指的是“造成假的局面”。但任何一个解释,也没有“最合理地推断”什么样的人,或怎样的体制就一定会“造假”。
有关此次大众事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董扬写有《大众汽车排放造假事件的警示》。在谈及汽车企业“造假”时,董扬说:“类似的情况,已有丰田、本田、福特等公司发生过”。而仅仅是排放造假,也有文章总结出《五大汽车集团都排放造假,大众第二次涉案》:“自从1970年代欧美各国陆续制定严格的排放法规后,各整车制造商陆续制定了应对措施。其中,在排放技术及零部件上涉及众多的整车制造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本田、大众等均卷入丑闻之中”。其中,福特也是两次涉案。
以上提到的五六家企业:丰田、本田、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大众等,除大众是作者说的“准国有”之外,其他几家在排放上也曾造假的都不是国企,也非“准国有”。那么,不知李稻葵博士对此作何解释?是不是还可以再来一篇文章“启示”非国企的改革呢?(中国经济网 汽车频道原创报道组)
《李稻葵:德国大众“尾气门”事件对中国国企改革的启示》发表后,对于“大众汽车造假事件:体制和经营上的深层原因值得反思”的观点,不少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选编如下。
网友观点:
呵呵,奇葩的逻辑!
大企业就是准国企?
与中国国企没一毛钱关系!
马后炮。并且观点还不正确。
小编不懂车,将大众造假归咎于企业管理结构的逻辑更是站不住脚,不专业!
国外正就此事反思家族企业的弊端,这位作者却在这里嫁祸国企,尽管在利益面前国企也会造假,但大众就是私企,只不过与政府关系密切而已。这样的国家之狼会出啥样的改革建议就一目了然。
1.大众就是私企,只不过是与德政府关系密切的私企;2.企业都有造假的动机,但私企造假动机更强。
就像家长让孩子去挣钱,孩子就应该去骗去偷去抢吗?家长当然有责任,他需要的是加强监督管理,而不是断绝关系!!
一说就说到私有化,安然不是私有吗,还不是造假。
这也怪体制?脑残片该吃了。我们国企如果真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一定是压力太小而不是太大,小编太天真……
楼主似乎和国企有仇,这特么什么事又往国企上栽赃,私企就不会有这个现象?
家族企业造假的少吗?可笑。
也见到过等级更为森严、更为短视的家族企业,把企业只做牟利工具,干完就跑的那种。
改革的空间很大,暂时用不着大众做教材。
相关阅读:
李稻葵:德国大众“尾气门”事件对中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京ICP证100580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本站地图|投稿邮箱|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