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至17日,“2014全球汽车论坛”在武汉召开,15位大佬指点江山,关于车联网等诸多概念被反复提及,无独有偶,下周,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将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办,翻看了一下初步的分会主题,几个关键词跃然纸上:“先进车联网技术”、“先进电动汽车技术”、“车联网技术与智能汽车技术”、“技术中心首脑峰会-汽车行业迎接互联网的冲击”等,有一种看国际大片眼花缭乱的感觉。
学会年会属于学术会议,相对技术性的东西讲的多一些,看一些有媒体或者其它组织举办的论坛会议,发现包括无人驾驶、车联网等诸多方面谈论的头头是道,甚至排出来具体的发展日程。
笔者早在几年前就在关注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关注“车联网”、“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更包括“V2V智能汽车技术”、“远程无线充电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这些方面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仅仅就目前来看,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车联网等技术还不是一个能够“养家糊口”的技术和产品,这些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讲,更应该清楚孰轻孰重。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汽车制造商如果要生存必然要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来赚取其中的利润,这几天一直在考虑,诸多企业进军这个领域,谁能够取胜?前段时间,媒体注目的新闻多是来自这些方面,对于阿里、乐视这样的土豪企业来讲,算是投资未来,这种资金对于两千多亿美元市值的企业来讲,可能算不上什么,对于白手起家来讲,当下的生存更为重要。
没有标准答案、生存最大。
对于如何选择最时髦的技术还是最务实的技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正如你我看到的一样,如何选择的关键要贴合到每家汽车制造商自身的情况,如果你是土豪级别的企业,你手里握有大量的先进储备,你需要在战略投资商进行合理的规划,拿出足够的资金投资一些未来技术是正确的。
如果,你当下的资金本身来讲就很吃紧,甚至刚刚成立的公司,这个时候主打车联网这样的大概念,未必是个好的策略,特别是我们都看到了,此前多家新兴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包括Coda汽车、菲斯克汽车最后都因资金链的问题陷入困境,这就是那种没有清晰预测自己的产品续血能力,在车联网或者智能化汽车领域,笔者相信未来也会出现类似的企业,不是行业前景不够好,是你没有能力撑到最后而已。
事实上,来自市场方面的消息,汽车制造商的举动要比当下的新闻更加务实和稳重,遵循了多有成熟技术、慎用新兴技术。笔者一直唱“成熟技术多应用”、“新兴技术少应用”的道理,大家都在想着弯道超车,事实上,真正能够跑远路的司机都知道,驾车不像是赛车的赛场,见缝插针超几辆车真的没有太大必要,做足自己的功力,在长途中才能够平安远行。
我们都在谈新能源汽车,事实上,即便2015年实现了五十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2020年实现了五百万辆的累计销量,相对应于年均产销两千多万辆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讲,五十万的累计销量只能算是冷僻的“非主流”,笔者并不是打击新能源汽车技术,只是我们汽车制造商也好、政府也好需要在内心的规划中给予这些汽车类型一个清晰的定位。
最适合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
传统汽车技术目前深化应用的主要有几个,包括“发动机增压技术”、“汽油发动机直喷技术”、“发动机小型化”以及打造节能减排的车辆“直接启停技术”等方面。
来自市场方面的信息,也让我们越来越能够看到汽车制造商的务实,霍尼韦尔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上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约为500万台,而未来这一市场还将持续增长。到2018年,国内的涡轮增压市场规模将增至1000万台,预计届时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比重将超过35%。
关于增压技术并不是新兴技术,而它的鼻祖萨博汽车目前还在自己的生死存亡线上挣扎,笔者为什么会谈到这个技术,主要还是要谈论这项技术借助当下技术的一种延伸,这种传统技术深挖和延伸体现在各个车系上,在市场方面,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上市的车型里面,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来自德系汽车,上海大众的TSI发动机与DSG变速箱的结合,以1.8TSI为例,其最大功率118KW/4500-6200rpm,最大扭矩250Nm/1500-4500rpm,在DSG双离合变速箱的配合下,车型换挡间隔可小于0.2秒,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与变速箱的结合应用是比较著名的一例。
来自美系汽车,福特汽车EcoBoost发动机实现涡轮增压、缸内直喷、进排气可变正时三种能力,与福特这款涡轮增压发动机相匹配的Powershift双离合变速器,实现手动变速箱的燃油经济性和灵敏响应。
来自法系汽车,东风雪铁龙THP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与上述两个德系汽车、美系汽车类似的是,采用了涡轮直喷汽油机技术,特别是转速在1400rpm到4000rpm宽广范围内实现245牛米的大转矩。与上述两个来自德系汽车和美系汽车不同的是,1.6THP采用新的搭档,即STT智能启停系统,最近刚上市的C5,搭载1.6THP发动机即STT智能启停技术号称节能15%。
所以,关于汽车技术应用,未必是什么高上大的技术,也未必成本高升就一定能够带来性能的提升、节能和减排,反倒是这种最适合的逐步深挖和应用,一方面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在成本上也能够让消费者广泛接受,这样的技术应用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版权授予搜狐汽车,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须注明作者和出处。
京ICP证100580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本站地图|投稿邮箱|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