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邮箱登录 通行证登录 宽频版 网站地图

先扬后抑,纳智捷究竟遭遇了什么难题?

//m.auribault.com 2014-03-19 07:5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8日讯(记者 裴达军)10年后重返大陆,再次联手东风,成立合资公司,产品入市3年来,台湾裕隆汽车旗下的纳智捷品牌在大陆市场“先扬后抑”,产品多了,销量反而上不去,失却起初的蓬勃之势。

纳智捷究竟在大陆市场遇到了什么问题?

纳智捷5Sedan是东风裕隆推出的第一款轿车,作为A+级轿车但销量非常平淡。

市场表现“先扬后抑”

2010年,台湾裕隆汽车与大陆央企东风汽车集团在在杭州成立合资公司东风裕隆,长期的谈判,让双方解决了很多合资后的屏障问题,“都是中国人,有事好商量,”纳智捷品牌进展也顺风顺水。

2011年下半年,推出第一款产品纳智捷大7 SUV,其独创的经销店“生活馆”经营模式,令人耳目一新。22万元之上的起步价,让纳智捷大7很快地与国内最主流合资企业SUV短兵相接,在上市的次年,也就是2012年,纳智捷大7 SUV销量突破了3.11万辆,而在上市之年的2011年,销量7058辆,也就是说,2012年东风裕隆以近350%的增速,在推出产品的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

随后在2013年,东风裕隆推出了纳智捷5Sedan轿车,这款中级车起价在10.88万元,最高配指导价为17.58万元,位于销量最大的细分市场,应该是一款为纳智捷销量贡献较大的产品,另外,纳智捷品牌还引入了大7 MPV和 另一款更为高端的MPV MASTER CEO,前者起价19.82万元,后者在39.80~41.80万元。

产品充实了,来看看纳智捷在2013年的销量:3.29万辆。增加了两款新产品,销量却几乎没变,增速近乎停顿。看到产品销售不力,东风裕隆一再调低2013年销量目标,从5万辆到4万辆再到3.5万辆,但2013年纳智捷还是没有完成最低目标。

而纳智捷5Sedan作为一款价位在最大销量细分市场的中级车型,定位于A+级车,却丝毫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竞争力,2013年销量为9000余辆,让人大跌眼镜,更不要提售价更高的两款MPV能够贡献多大销量。

遭遇多重难题

MPV车型纳智捷 MASTER CEO,售价达39万元之上。

在中国这样一个由欧美日汽车品牌长期主导,自主品牌处于绝对弱势的汽车市场,台湾汽车品牌纳智捷两次进入大陆市场,其实首先都遇到同样的问题:我是神马?

台湾的电子制造业水平,在全球有一定的地位,口碑较响,这种口碑同样成为台湾裕隆汽车纳智捷品牌的符号:先进的电子系统和智能配置。但以此为产品优势之一的纳智捷品牌,在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很难与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挂上钩,也就是说,大陆消费者并不认同台湾汽车水平有多高,尽管三菱、福特等汽车品牌在台湾有很深的盘结。

因此,台湾品牌纳智捷,在中国消费者看来,难以找到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即使合资了4年,东风裕隆也没有非常清楚地交代给大陆消费者,纳智捷究竟是一个什么历史渊源的品牌,除了强调电子配置和智能高档,消费者并不明白品牌的风骨和内涵。

而且,台湾汽车无论在业界还是大陆消费者眼里,还是“华系车”的一个分支,裕隆公司为了贴近大陆消费者,传播上也是这么认为,但这恰恰并不被大陆消费者接受,因为“华系车”在消费者眼里是什么档次水平的车,它们脑子里根深蒂固。

其次,消费者接受产品有个过程。首款产品纳智捷大7SUV以全新的品牌和配置,上市后一部分大陆消费者购买尝试,20多万元的售价,如果第一批消费者没有感知到它比大众、日系、美系的SUV产品性价比高多少、性能优越多少的话,因品牌力处于绝对弱势,第二批寄望购买的消费者,或许早早就转投其他品牌,因为竞争车型多了去。

同样,性价比与品牌力相扣最紧的中级车市场,纳智捷5Sedan 就是这种困境的写照。在这个细分市场,没有一款中国品牌汽车能够站住脚跟,大众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通用、日系车和韩系车分而食之。并不十分出众的纳智捷首款三厢轿车5Sedan 很快便被淹没,没有喘息之机。

纳智捷大7SUV,2011年下半年在大陆上市,市场表现先扬后抑。

在台湾小有成就的纳智捷,难道在大陆就没有立足之地?

一年就几十万辆规模的台湾汽车市场,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微不足道,纳智捷除了在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很小的市场外,几乎很难看到它的身影,它的品牌影响力,对于大陆消费者来所,可能或许连吉利、比亚迪都不如,先天小众的品牌,让纳智捷在大陆市场还没有真正迈开步伐,就遭遇了重重困境。

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汽车紧盯着的最后一块肥肉,竞争力空前激烈,随着全球大品牌在各个细分市场的不断投入,弱小品牌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而纳智捷下款产品优6,作为一款紧凑型SUV,正赶上跨国车企一批批投放小型SUV的时候,如果产品力不是十分出众,东风裕隆不祭出壮士断腕般的营销,那么,很难给予其乐观的预期。停滞的销售数字,是难以保持经销商热情的,2013年经销商亏损、退网的事件也许还会上演。

当然,作为中国汽车的一个分支,中国经济网汽车希望纳智捷品牌能够克服难关,在中国市场取得一席之地,为中国自主品牌树立一个向上突破的空间或者说轨道,提升“华系车”的竞争力。

编辑: 李晨

京ICP证100580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本站地图|投稿邮箱|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