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焊一机械手班:给机器人“造大脑”的机械手班
//m.auribault.com 2017-04-0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每个程序的完成都饱含眼泪

  作为机械手操作工,这个班组的工人们为何要自我加压,主动肩负起编程重任?

  1999年,公司首次花巨资引进机械手,在手工焊精英中层层选拔,组建起机械手班。可当大家欢呼雀跃来到新岗位后,却傻了眼——从近千页说明书到设备按键上标的全是英文!

  “特别是外国专家编程时指法如飞,让人眼花缭乱。”谢元立坦诚地对记者说,“咱虚心请教,对方却说:操作工学会按按钮就行,何况你们文化有限,学多了也不懂!”

  当时国内使用机械手的企业极少,电脑还十分昂贵稀有,遇到电脑+英语,这些手工“焊将”都变成了“E时代的文盲”。外国专家的话更让大家如芒在背。

  班组自发成立英语学习小组,人人随身携带《英汉词典》。工余,班长带头自费到外面培训班充电。遇到公司内部推出免费英文、数控、计算机班,大家更是绝不错过。

  班组元老徐红说:“每逢外国专家编程,我们就紧盯屏幕上飞过的一道道命令,分工逐条记录,再把每个人记下的只言片语像拼图一样凑在一起,反复琢磨……”

  一年之后,引进的机械手过了免费服务期,再请厂家编程,每天要支付近千元劳务费,这在当时相当于一名老员工的月工资。

  更严峻的问题还在于,因外国专家不懂长客产品的工艺,编出的程序十有八九不灵。机械手焊完的产品缺陷颇多,大批机械手只能闲置。

  对此,班组员工如鲠在喉,干脆买来折叠床、方便面,住在了车间,决心自己编程。

  “一道两米长的焊缝程序,试编了上百遍,几个月后终于成功。从此,我们一发不可收。”谢元立五味杂陈,“长时间站在机械手前编程,组员眼睛被弧光打伤,肿得像桃子,又疼又辣,泪流不止。”

  有人打趣说,“每一个程序的完成,都饱含着我们的眼泪。”

  这泪水中有昔日的羞愤、自强的决心、编程的辛酸、今天的自豪——机械手的优势原本只在直线长距离焊接,一遇到其它复杂焊缝,远不如人手灵活的机械手便失去了用武之地。但通过班组成员不断开发新程序,机械手的功能被大大拓展,甚至远超国外厂家想象。

  在一台大型机械手前,谢元立停下脚步:“它正在焊接城铁车转向架的构架环口。前不久,国外厂家高管来长客看到后惊讶不已。他们仍然认为六轴机械手无法一气呵成完成如此高难度的环口焊接,而我们早在13年前就已实现。”

  有趣的是,18年前那位曾“深深刺痛”班组成员的外国技术专家,多年后再见到这群工人时也惊呆了。他说:“你们对机械手的研究超乎我的想象。这些年来中国发展很快,我想正是因为有你们这样肯学上进的人。”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