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独特视角下的草原文学
//m.auribault.com 2016-08-26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草原文学高端论坛”除了草原文学基本理论的深入讨论以外,还对草原文学的个案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范子烨以长啸与呼麦的关系为切入点,表达其从音乐的角度对草原文学的关注;内蒙古大学教授高建新以北方游牧文化为背景,探究唐诗在其影响下的新变化;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多洛肯则将哈萨克语文学放在草原文化视阈下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提出了学界要关注内蒙古草原之外的草原文学,关注草原民族的母语创作和草原丝路与绿洲丝路的互动;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郝青云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设草原文学话语权的主张,副教授王双梅则通过对元代扈从诗解读,旨在提炼诗歌中的草原文学特征。这些文章为草原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也为草原文学的研究拓展了思路,对深化草原文学文本和文学本身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从北方游牧文化寻找草原文学的源头活水

  草原文学与北方游牧文化一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蕴,都产生于广袤的北方草原,二者的联系千丝万缕,难以分隔,要开展草原文学研究,势必关注北方游牧文化。

  北方游牧文化的主体是北方游牧民族,大都生活在黄河以北的高原地区。各个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里,他们善于骑射,不断地游动、迁徙,在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中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以及粗犷豪放、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唱出的歌不以圆润甜美取胜,却以感情的激昂奔放、音调的亢直高远打动人心。一如德国18世纪文艺批评家赫尔德论述得那样:“一个民族越是粗犷,就是说,它越是活泼,就越富于创作的自由;它如果有歌谣的话,那么它的歌谣也就必然越粗犷,这就是说,它的歌谣越活泼、越奔放、越具体、越富于抒情意味”(《论鄂西安和古代民族歌谣》),如千古绝唱《敕勒歌》,是一首敕勒族民歌,全诗寥寥二十七字,抓住北方草原上典型的景物,描绘出一幅苍莽壮阔的游牧图景,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勃发的生命热力与“逐水草迁徙”的草原生活的无穷魅力。《敕勒歌》语无雕饰,纯是天籁之声。眼前有景,心中有情,猝然相遇,即成佳构。元好问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论诗绝句》);沈德潜说:“莽莽而来,自然高古,汉人遗响也”(《古诗源》) .如果没有敕勒川那样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没有像草原一样宽阔的胸怀和豪迈的个性,是不可能发出这样大气磅礴的声音来。《敕勒歌》既是北方游牧文化的结晶,也是典型的草原文学。如果脱离了北方游牧文化产生的地理形态基础及其创作主体敕勒部族,就不能充分了解《敕勒歌》的独特价值。

  总之,北方游牧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豪情快爽,阳刚大气,充满魅力,这与草原文学的内质是相通的。所以研究草原文学不能不研究北方游牧文化,不能不去找寻草原文学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内在有机的联系。惟其如此,草原文学研究才会有源头活水,有历史的纵深度和文化的厚重感。(高建新)

1 2 3 4 5 共5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