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陈璐
//m.auribault.com 2016-04-15 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省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是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重要抓手。加快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需要我们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从根本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加有效供给能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见到实效。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把握四个原则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优化供给结构,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更加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改善供给环境、优化供给结构是手段,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是结果,促进稳定协调增长是最终目标。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来检验供给侧改革措施的效果。正确理解“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个改革出发点,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第一,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遵循现代化发展阶段和需求演进的特点和规律。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带来了需求演进的差异。从需求角度看,一般是由日常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方向发展,需求结构是由维持基本生存占主要比重向中间需求占主要比重转变,再向享受性、发展性需求占主要比重转变。当前我国和我省正处于人均GDP5000至8000美元阶段的后期,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和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占主要比重的阶段,进入到中间需求向享受性、发展性需求过渡的阶段。因此,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一定要充分考虑到需求演进规律的特点,在产品创新、产业调整和规制改进方面适应需求变化,既不过分超前提高供给,也要坚决摒弃滞后于当前需求的供给,真正形成有效优质的供给体系。

  第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符合省情,突出地域特色。从我省省情看,一是需要就业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低端劳动力供给充分但不适应市场需要。二是经济结构尚不合理,工业偏重,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供给过剩。三是大气和水污染仍然严重。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充分考虑到省情和各地的区域特色,真正形成有效率、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比如,在“去产能、去库存”,减少污染的同时,“添新灶”要瞄准“治雾霾”产业方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开发治霾的各类新产品、新技术,用“治霾”将培育新产业、开拓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改善区域失衡等供给侧串联起来形成供给体系,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对省内各市县而言,应从比较优势出发打造本地的特色产业群,避免在产业和产品供给侧改革中的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第三,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与区域竞争优势形成正向互动。我省在钢铁、纺织、服装、皮革、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电气电子、化学制品、食品、通用设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具备相当规模,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同类企业及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产品和服务。这些特色传统产业并不是我们的“包袱”,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一定要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第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与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互为基础、协调互动。从我省实际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等五个方面的工作。但在这些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由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类问题。因此,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必须重视与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相结合,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支撑、互为基础、协调互动。要强化五大政策支柱,真正做到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为加快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避免两个误区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要避免两个认识误区。

  第一,就是将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等同于供给体系的规模投入。在现实工作中很容易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生产要素规模的供给,而不是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比如,认为千方百计多拿到土地指标就是做好了土地供给;多搞技术发明和创新就是实现了技术创新供给;出台各项改革制度就是满足了制度供给等。其实,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是不同的。只有集约使用土地而不是多占用土地才能真正解决用地紧缺的问题;只有市场有需求、转化无障碍的技术发明才算是真正的技术有效供给;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要把握好时机、适时有序推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就是脱离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唱“独角戏”。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认为,我省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靠自己就行,京津冀协同发展起不了太大作用。而现实是,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将会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实施,我省身处其中,无论是产业体系的重塑、城镇建设的提速、环境污染的治理、基础设施的联通,还是劳动力、资金、技术、制度等高质高效的要素供给体系的构建,都无法脱离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框架而单独推进。加快推动京津冀区域间结构性互补共融,实现“1+1+1>3”的目标,将使京津冀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合理和互补,也必然会极大地提高我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坚定不移地牵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积极稳妥推进钢铁等行业企业优胜劣汰,实现市场出清。全力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推动经济高效健康运行。

  第二,提高政府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简政放权和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使民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提高技术和劳动力有效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倍增式发展。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把劳动力质量提高作为政策重点,将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与创造能力匹配起来,使供给体系更有效率、更有创新力。

  第四,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与水平。大力实施“精益制造”和“智能制造”行动计划。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精益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加快品质提升和供给创新。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全力推动高端企业、先进技术与我省产业企业有机嫁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从而推动初级产品向精深、中间产品向终端、一般产品向品牌转变,产品结构由单一低质低效向多样高质高效转变,基本形成品种丰、品质优、品牌强的产品生产供给体系。

  第五,提高大数据大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制定和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计划和“生态文明+”行动计划。着力提供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用等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数据存储、采集、加工、交易、安全等核心业态,加快培育智能终端产品等关联业态,大力丰富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养老、智能交通等衍生业态,研发生产更多新产品。增加生态产品服务供给,稳步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量,积极营造宜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环境。

  第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精准性。一是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坚持脱贫攻坚与扩大有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有机结合,统筹打好脱贫攻坚战,为贫困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帮扶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二是精准提高基础设施供给水平,把完善交通、物流、能源、信息、防灾等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作为提高全省整体供给水平的基本支撑条件。三是扩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促进各类教育医疗载体与平台的联合共建。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