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稳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丁任重
//m.auribault.com 2016-01-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强调供给侧管理,是为了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再匹配,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促进经济增长。

从现实来看,我国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宽发展的新空间,不断提升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自从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这个新词开始在我国财经界频繁地提及。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培育发展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出口,一般称为“需求侧”,与之相对应的是“供给侧”,指的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理论上,“需求侧”对应的是凯恩斯主义,上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凯恩斯认为需求不足是危机的根源,为此他提出了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财政赤字和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与措施。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滞长阶段,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学派应运而生。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派,它强调通过供给方面的改革,减少政府管制和干预,放任市场调节作用,促进经济增长。90年代以后,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又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通过供给创造新需求,来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由此可见,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都会出现相应的经济学说,因此经济理论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应现实之分;不存在相互否定,只有相互替代关系。

  对于中央提出的“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平衡经济增长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

  目前中央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中央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并不是用供给侧管理来否定需求侧管理。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月17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供给侧和管理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2月2日,在国务院召开的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创新发展理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下决心提升改造“旧动能”。由此可见,中央强调供给侧管理,是为了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再匹配,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促进经济增长。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调节作用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别性

  首先,供给与需求是相互统一的关系,需求决定供给、引导供给,而供给既满足需求、又创造新需求。其次,供给与需求在发挥作用过程中又有不同点,一是需求调节主要是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供给调节主要是发挥市场的作用;二是需求调节主要是短期调节,通过政府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等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方式时滞过程短,在短期内能产生效果。而供给调节则突出产业、企业的作用,注重培育动能和转型升级,相对来说发挥作用的过程较长;三是需求调节主要着眼于经济运行的结果,注重经济增长的成效,而供给调节则主要着眼于经济运行的起点,注重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本次宏观调控的变化,既不是以需求调节为主,也不是以供给调节为主,而是把需求调节与供给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方式,这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这种选择的突出表现,在于充分发挥供给与需求的不同调节功能,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中,共同推进经济增长。

3.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是优化经济结构,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这表明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将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

  在现实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但更主要的表现为经济结构问题。从需求来看,我国目前一直强调需求不足,但实际上更多的是需求结构性问题,例如我国一方面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还有需求转移和需求外溢,每年许多中国人赴国外旅游,并在国外大肆扫货。2015年7月28日,《经济参考报》和Visa联合在北京发布《中国跨境消费年度指数报告》,据该《报告》统计,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规模达1.07亿人次,中国居民境外旅游消费达到10127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27%,略高于2013年24%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的一些消费需求流失到海外。再如,苹果手机最大的销售市场在中国,也吸纳了部分国内的消费需求。

  从供给来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不仅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还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总体上的产能过剩。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现在的产能过剩主要还是结构性过剩,即严重过剩的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如冶金、煤炭、水泥、化工、造船等,而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还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定向调控,核心是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方向是优化结构、转型升级。

  从现实来看,我国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宽发展的新空间,不断提升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在需求方面,大规模的刺激需求已不具备可能性,但部分领域的扩大需求还是必要的,比如中西部铁路、大型水利工程、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地下管网等公共产品建设还需要增加投资,环保产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也需要增加投资,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