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没有人知道口出恶言的他是一条“狗”
杨鑫宇
//m.auribault.com 2016-07-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就如同两个平行宇宙,生活中处事得体的好亲友、好邻居,可能一上网就会变成张牙舞爪的“喷子”。这让人反思,是不是互联网的内在属性让人们难以互相理解了?当然,互联网只是一个让信息流动更加便利的工具。工具不会犯错,用工具的人才会。但是,工具的内在特点,有可能让使用工具的人犯错。

  网上戾气最重的地方,总是有两拨人在“对喷”。如果对一个问题只有一种主流意见,那自然不会有任何纷争;如果对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意见,针锋相对也难以实现。只有在观点二元对立的时候,纷争和仇恨才会出现。双方都会视己方为真理的掌握者,为了自己的观点不计体面、不择手段。互联网的特殊属性让“二元对立”现象变得普遍。

  人们在网上是最容易“抱团”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不希望被孤立。在网络这个信息高度碎片化、互动强度远超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中,人对认同的渴望和对被孤立的恐惧,都在无形之中被强化了。网络降低了同类人聚在一起的成本,让现实中互不相识的人结成观点同盟。拥有相似观点的人彼此靠近、抱团,将彼此设想为“自己的伙伴”,从而获得安全感。这种寻求内部认同的群体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全体持有相似观点的人形成了一个“想象之中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并不拥有实体,但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相信它有力地团结了一大批人,并赋予了他们力量。

  “抱团”还不足以形成两个敌对阵营,“沉默的螺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共同体扩大过程中,人们必然会发现,即便是观点相近的人群,对具体问题的立场还是会有差异。但是,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除去那些“大V”,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容易被群体淹没。占优势的主流观点由于支持者众多,更容易得到传播;而不占优势的非主流观点因为支持者少,会遭到排斥和抑制。因为被抑制,非主流观点的支持者就会变少,不愿意发言,在这种“沉默的螺旋”中,阵营内部的异见者渐渐失语。而小一些的共同体意见统一之后,又会去和其他共同体进一步寻求互相认同。如此周而复始,最终剩下两个完全对立、不可能统一的阵营。

  到了这一步,双方阵营的内部认同感已发展到了极致,彼此之间的仇恨也上升到了沸点。然而,哪怕如此,还不足以让人抛弃礼貌和教养。互联网最核心的特征——匿名性,成为压垮讨论秩序的最后一根稻草。上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客》杂志刊登过一张举世闻名的漫画,漫画标题是《互联网时代,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当人们在网上谩骂他人时,不必担心这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何种影响,人们不会知道发帖的人究竟是谁,这也就意味着口出恶言不需要付出代价。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难免要面对种种压力,心中不免愤懑,但又很少有地方可以发泄,毕竟社会上有太多规矩和道德要遵守。匿名的网络空间恰恰为这些愤懑提供了完美出口。因此不难解释:为何实名认证的“大V”的发言总是相对得体,而大量普通匿名网民却总是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

  这种二元对立的格局和随之而来的戾气,对互联网环境造成了巨大伤害,它既抑制了各种观点的多元化表达,也在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竖起了阻断理解和沟通的高墙。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我们加深对互联网规律的理解,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如果网上每一种非主流观点、每一个小群体都找到安身之处,人们自然不会被迫抱团。如果社交媒体能更注重每一个普通用户的声音,微弱而不极端的观点自然不会陷入“沉默的螺旋”。而在网络管理层面,那些动辄口出恶言的人应当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而非戴着面具恣意妄为。这样一来,我们或许就能让网络变成一个可以“好好说话”的地方,一个可以理性、平和地探讨真理的地方。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