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职业打假是一柄双刃剑,在对假冒伪劣行为起到遏制作用,净化消费市场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商业伦理和道德的风险。
近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结束了公开征求意见,这个条例再次吸引了人们对职业打假人的关注。根据近年来法院审理的一些涉及职业打假人的案件,记者发现,职业打假人逐渐呈现出团体化、专业化等趋势,并出现了专门进行互联网打假的“网购职业打假人”。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一年半后,22岁的青岛青年王海购买12副假冒耳机索赔,职业打假人这一身份开始进入公众视野。23年过去了,已过不惑之年的“王海”已经成立了4家商务公司,打假仍是生意的重头。而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无数个“王海”,职业打假群体不断壮大。与实体店相比,网购足不出户就能打假,还能轻松取证截屏,截屏的证据进行公证保全,在证据上很有说服力,索赔成功的比例更高,因此,不少职业打假人,开始“专磕”电商。近年来,发生在网购领域的打假维权的案例越来越多,不少职业打假人借机获利颇丰,也有很多电商因此叫苦不迭。
在网站选择上,网购职业打假人选择的网站一般都是大众熟知的网络购物平台,如天猫商城、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网购职业打假人一般选择购买食品、保健品类商品,多以“食品标签、说明书、成分标识等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不是标签瑕疵,而是生产者、经营者‘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为理由提起诉讼。而职业打假人这一群体逐渐呈现出家族化、团体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多以“打假家族”或者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
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专磕”电商的职业打假人,究竟是冲进电商市场,破坏正常交易秩序的鲨鱼,还是通过打假索赔,促进电商内部企业规范经营行为,保障商品质量的鲶鱼呢?
毋庸置疑,职业打假人“打假”的目的并不单纯。因此,消法究竟是否应该支持“职业打假人”的诉求,业内一直有争议。而在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并没有选择去法院起诉维权,而是选择与商家私了,利用法律空白和商家息事宁人的心理获得灰色收入。
职业打假是一柄双刃剑,在对假冒伪劣行为起到遏制作用,净化消费市场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商业伦理和道德的风险。因此,无论最终消法修订的结果如何,是否选择认可职业打假人,该领域的纠纷都应当迎来明确的司法界定。消费者期盼一个“天下无假”的消费环境,这一点应当通过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共同来维护。
钱江晚报:打假,网商与政府要形成合力2014-12-24 |
徐 清:走出“知假买假”的治理困境2015-06-17 |
斯 远:电商打假不能止于发现问题2015-12-30 |
“恶意消费” 谁制造的怪名词?2016-03-08 |
别让“恶意消费”成无良商家的挡箭牌2016-03-08 |
理性职业打假 助推社会诚信2016-03-15 |
“治假国家队”不能只是阿里独角戏2016-03-15 |
打假,别只变成职业打假人的事2016-03-15 |
造假者常有,打假者王海就常在2016-03-15 |
不要以“原罪”心态看待职业打假人2016-09-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