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发放问卷,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同学间的频繁聚餐已成负担。(澎湃新闻3月4日)
假期聚会给一些学生造成负担,如此“重要社交”非去不可吗?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火车站,他们指路答疑、维持秩序,以年轻人的爱心温暖乘客回家的路;周末时,高校中不乏步履匆匆的学子赶公交,他们是大学生家教的成员,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兼职打工,以青涩的执着提前熟悉职场环境;元旦前夕,文艺骨干和学生会干部们东奔西走,拉赞助、布会场、排节目、做宣传,以同龄人的理解为在外求学的学子们营造家的喜庆。丰富多彩的活动足以让大学生们接触不同人和不同事,为何非要端起酒杯“充胖子”?非要在酒桌饭桌上“建友谊”呢?
老同学毕业聚会是社交,难道兼职时一起捧着盒饭分享工作经验就不是社交?部门成员KTV唱歌是沟通感情,难道运动会、联欢会、社团活动的互相帮助成长就不能培养深厚友谊?搓麻打牌建立交际圈,难道助学敬老志愿活动献爱心就不能体验民生百味?
由于专业不对口、竞争激烈等问题,大学毕业生求职之路常有坎坷,也会有难以融入社会、被排斥、被嘲笑、被冷落、被边缘化的现象。如果把这些都归结于不会应酬,未免有失偏颇。
善于人际交往是高智商高情商的表现,为人处世也是人作为社会个体必须学会的生存技能。但酒桌上未必见真情,聚会后留个联系方式也未必能建立有效社交。真正的朋友是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理想信念的滋养下培养起坚固的友谊。融入社会也是从接触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开始的,一味吃喝,只能提前撑起“啤酒肚”,既对不起头顶的“学士帽”,也对不起父母的血汗钱。
大学不只是教授专业知识的殿堂,更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过渡性场所,在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接触书本之外的人情冷暖、社会百态,才是帮助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最佳方式。大学生应酬过多,许是学生们摸索无门,只能“照猫画虎”学着家长们吃吃喝喝,家庭和学校没有正确引导,也不能全怪学生“贪杯”。
中国青年报:奢华门面都背靠着不受约束的权力 2009-10-21 |
长江日报:奥巴马的开学第一课 2009-09-16 |
中国青年报:奢华门面都背靠着不受约束的权力 2009-10-21 |
远 山:实习生在打杂,法律不能“打杂” 2012-05-25 |
耿银平:大学无偿开放图书馆是积极的文化担当 2012-08-29 |
取消少儿英语,保卫国学? 2013-09-11 |
“男生班”能否解决“男生危机”? 2014-04-10 |
胡少卿:海外传播需摆正心态 2014-05-06 |
堂吉伟德:“小留学生”大热应成教育改革契机 2015-11-10 |
吴海霞:鼓励学生卖柠檬是为教育“加分” 2016-01-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