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白血病廉价药断供,症结究竟在哪
周俊生
//m.auribault.com 2017-12-04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巯嘌呤片”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断供,一些地方甚至已经连续5个月断货。李克强总理就此作出批示:“白血病患儿缺药将使这些家庭雪上加霜,要将心比心,高度重视所反映问题,抓紧采取有效措施,特事特办,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切实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

  白血病带来的巨大医疗费用支出,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压力;廉价药的断货,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直接截断了他们的希望,陷其于无助的困境之中。总理的批示,显示了政府关心民间疾苦的良善之心,也体现了政府加大对百姓的医疗保障的责任所在。有关部门理应特事特办,加强地区之间的调剂,保证这一“救命药”的正常供应。

  但是,如果有关部门的努力只停留在这里,很可能只是短期内缓解了问题。如果缺乏对整个医疗制度的改革,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白血病目前还是一种很难医治的重大病种,为了给孩子治病,一些家庭返贫甚至被拖垮的事情时有耳闻。巯嘌呤片作为一种对症之药,它的出现本是这些家庭的希望,它的价格能够保持在低位,也能使这些家庭减轻医疗费用的重压。但由于药物奇缺,目前市场上国产的巯嘌呤片已经出现了价格暴涨,原来只要40元一瓶,现在被炒到148元一瓶,还很难买到。在有关的微信群、百度贴吧内,患儿家长求购这一“救命药”的信息频频出现,还有一些家长无奈选择境外代购,但进口药价高达1400元一瓶,且真假和疗效都无法保证。

  “救命药”何以短缺?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由于这一药品价格较低,导致药企普遍反映没有利润空间,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有报道称,全国6家有资质药企中,3家已经停产多年,另外3家也已在近两年停产或暂时停产。很显然,如果这一状况不能有效改变,那么,即使像有的省份已经做的,在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之间应急调拨,也将因为源头无货而成为“无米之炊”。

  因此,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让药企行动起来,积极生产这一“救命药”。但问题是,怎么让药企行动起来?仅靠舆论呼吁有用吗?

  因为利润太低而不愿生产这种“救命药”,当然可以批评部分药企“缺少社会责任”。但是,企业作为“经济动物”,它对利润的追求也是具有天然合理性的。如果一味地要求药企体现社会责任而不计利润,那药企就可能会出现经营亏损的问题,一旦导致企业经营不善、维持乏力,受害的终究还是白血病患儿。所以,要改变这个问题,恐怕还是需要政府行使自己的医疗保障功能。比如,对生产低价药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在我国医疗保障体制逐步完善以后,类似白血病等重大病种,国家已经加强了医疗保障,通过大病医保等措施减轻病患的经济压力。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目前的药品生产和流通基本已经实现市场化。在逐利效应之下,无论是药品生产企业还是药品流通商,为了赚到更多的利润,普遍喜欢生产和经营高价药。从白血病到普通的伤风感冒,低价药难觅的状况普遍存在,不仅导致百姓看不起病,也给政府承担的医疗保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这几年,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但民众对此感受不一。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药价的不断走高稀释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因此,要改变目前低价药经常断货的情况,需要对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在加强对病患医保的同时,还应该对药企生产低价药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一方面要督促药企安排好低价药的生产;一方面要对这种低价药的生产给予补贴,让企业能够对低价药生产有积极性,也有经济上的保障。当老百姓能够方便地买到低价药,社会的整个医疗费用水平就会有所下降,那么,政府为行使医疗保障功能所承担的支出也能够适当减轻。

  当然,对企业进行适当补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事实上,目前政府对各种身份企业实施的补贴并不少,但效果并不很理想,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骗补”的情况。这种情况说明,目前对一些企业实施补贴的标准还存在比较粗疏之处,事前事中都应当配套更严格的监管。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改变,那么对药企的这种补贴很可能只是肥了企业,而病患却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因此,对生产低价药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还需建立起严密的监管制度,同时需要对药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使这种补贴的优惠能够最终落实在病患身上。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