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明确托育的公共服务地位,为幼有所育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外婆三年带两娃患上抑郁症”,不久前的这则新闻,让不少帮着孩子带孩子的老人感同身受:白天带孩子遛弯,晚上带孩子睡觉,须臾不敢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身累心更累;上了幼儿园小学,管接管送管吃喝,生怕磕着碰着……好不容易一个孩子带大了,全面两孩一放开,又来一个,受二茬罪不说,精力日衰,有心无力。
自己不带娃,有不得已之处。上班太忙,无暇管;放学太早,没法管;工作太累,无心管……对此,需要家庭、社会多方面携手应对。事实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善于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日子绝不至于过不下去,有时还有意外收获。
笔者是双职工家庭,小孩上二年级,没有老人帮着带。放学早怎么办?社会上、社区里,都有托管机构。在家里辅导孩子做作业,安排课外活动,每天都跟打仗似的,确实累,但是孩子睡了,两口子也睡了,作息规律,不熬夜了。因为陪孩子,还摆脱了手机依赖症。
自己带孩子,要让渡大量的兴趣爱好,不能呼朋唤友,少了灯红酒绿。但是有了孩子,难道不应该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其上?甩给老人,自己潇洒了,但不是成熟负责的表现,不利于孩子习惯的培养、健康地成长。
孩子谁来带,不只是家庭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在这件事上的纠结,折射出养儿问题上的民生短板:托育机构匮乏、标准制度缺失、监管存在盲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幼有所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谁来育、怎么育,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从政府、社会层面,应明确托育的公共服务地位,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构建主体多元、性质多样、服务灵活的市场体系,为幼有所育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事实上各地已经在做了。如南京推进小学弹性离校,学校为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上海牵头建设社区幼儿托管点,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普惠型民办幼儿园……这些举措都为自己带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希望能再多一些、再好一些。
樊大或:“最牛车补”敲响国企车改警钟2014-11-03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2014-12-23 |
张西流:别让驾考腐败“腐”塌交通安全2015-04-15 |
如何解开“带孙费”的纠结2015-10-28 |
陈小雁:谁来填补放学与下班间的托管空白2015-12-14 |
汽车文明需要更多“礼让行人”2016-05-13 |
谁吃了李公子炫耀的这盆穿山甲2017-02-08 |
“老人为照顾孙辈而流动”的多重隐喻2017-09-28 |
《国民大生活》:去爱、去奋斗、去生活2017-11-01 |
《特勤精英》:以热血青春肩负起社会担当2017-11-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